您的位置: 首页 > 上市公司频道

第二个IPO,阳光电源的新起点和新挑战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马换换 王蔓蕾 网编:公司研究新闻中心 2025-10-13

“一个大学老师,带领国产逆变器突围”——在《大国光伏》一书中给了阳光电源(300274)创始人曹仁贤这样一个标题。简单的15个字,概括了曹仁贤的创业史,也简明突出了阳光电源在我国光伏发展史上的地位。如果说14年前的A股上市是阳光电源站稳逆变器“一哥”的起点,那如今的港股IPO则可能是阳光电源储能业务蓄势爆发的新起点。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阳光电源递交上市申请材料,欲冲击“A+H”。无论是当下的资本环境还是阳光电源的全球化布局,公司此次赴港上市并不意外,而是全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开启第二个IPO的关键时期,阳光电源刚刚完成一场业务重心的切换。今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营收占比达到40.89%,超越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营收占比。公司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阳光电源的财务情况也不可忽视,账上目前有接近300亿元的存货以及超270亿元的应收账款。

储能“爆单”、行业竞争加剧,新起点下,摆在阳光电源面前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截图来自阳光电源招股书

资本野心不止“A+H”

登陆A股市场近14年后,已凭借近3000亿元总市值坐稳A股光伏行业头把交椅的阳光电源,于近日递表港交所,开启了公司第二个IPO进程。

回顾阳光电源的成长历程,1997年11月,年仅29岁的曹仁贤拿着教书时攒下的8万元,又找邻居和朋友借款,凑出50万元注册资金,创办了阳光电源。教书时期,曹仁贤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说是中国光伏行业民营企业家中最早在国内研究光伏发电的专业人士之一。

时至今日,部分行业内人士仍习惯称曹仁贤为“曹老师”。在大型行业峰会上,曹仁贤也露面颇多,穿着朴素,为人低调。

自1997年成立后,阳光电源发展的关键节点也较多。2003年,也是阳光电源成立六年后,公司研发出中国首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并分别于2004年、2006年开始布局风电变流器业务、储能业务。2010年,公司成立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完成更名;随后于2011年11月正式登陆A股市场。

在资本市场历经近14年发展,阳光电源也逐步发展至“风光电储氢”,公司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风电变流及传动产品、水面光伏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控及电源系统、充电设备、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智慧能源运维服务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产品出货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以2024年出货量计,公司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另外,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达70GWh。

从二级市场看,年内,阳光电源股价迎来一波大幅上涨。交易行情显示,4月9日—10月13日这124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累计涨幅153.49%。截至10月13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41.22元/股,总市值2928亿元,经同花顺iFinD统计,在70家A股光伏设备公司中稳居首位。

如今,乘着鼓励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政策“东风”,已经57岁的曹仁贤带领阳光电源这艘光储巨轮“再启程”。实际上,曹仁贤的资本野心不止“A+H”。2024年,阳光电源启动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以下简称“GDR”)新增境内基础A股股份。今年5月,公司表示,正积极推进GDR相关工作。

另外,2023年末,阳光电源曾筹划阳光新能源的分拆上市事项,随后,阳光新能源于2024年末出手收购A股上市公司泰禾智能控制权。今年6月,泰禾智能公告,以现金方式收购阳光新能源持有的安徽阳光优储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金额4580万元。

重心压向“储能+出海”

虽然早已押注储能赛道,但阳光电源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才让市场明确看到了公司发展的拐点,储能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了发家业务逆变器,海外地区(包括中国港澳台)收入也首次超过了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港澳台)。

就近年来业绩表现来看,自2022年起,阳光电源业绩大幅飙升。2022—2024年,阳光电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402.57亿元、722.51亿元、778.57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35.93亿元、94.4亿元、110.36亿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交出上市以来最优中期业绩答卷,上半年盈利规模稳居A股光伏企业之首。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

业绩不断增长的同时,阳光电源的业务重心也在转变。

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储能领域持续发展。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电网辅助服务需求增长以及经济性改善等因素驱动下,根据国家能源局及第三方机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锂电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09GWh,同比增长68%。

而在上半年,阳光电源完成了一场从光伏逆变器到储能领域的业务重心切换。中报显示,公司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业务营收153.27亿元,占营收比重约35.21%;储能系统营收达178.03亿元,占营收比重约40.89%,超过公司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营收占比。

当谈及公司储能发货情况时,阳光电源表示:“未来几年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乐观估计30%。公司上半年发货已接近去年全年,下半年发货可能还会高于上半年。”

业务重心切换的同时,阳光电源海外业务布局也在不断扩张。中报显示,目前,公司已在海外建设了超20家分支机构和60多家代表处,全球五大服务区域,超520家服务网点和数百家重要的渠道合作伙伴,产品已批量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具体到财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地区(包括中国港澳台)营收约253.7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8.3%,超越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港澳台)41.7%的营收占比。而在去年同期,公司海外地区(包括中国港澳台)与中国大陆(不包括中国港澳台)营收占比分别为43.44%、56.56%。

AIDC电源业务加速布局

伴随海外战略布局持续加速,阳光电源欲进军港股的战略意图也不言而喻。

回到本次赴港上市,阳光电源募集资金拟投资于研发用途,包括新一代光伏与储能产品的研发投入以及建设及升级研发中心;在海外建造生产基地;加速数智化建设;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时代的变化从未停止,对阳光电源而言,当前的光储业务也并不是终点。从本次募投项目不难看出,除了大力扩张海外市场以及发展光储业务之外,阳光电源也正加速迈向数智化进程,计划赋能全价值链业务数字化平台;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应用,支撑企业数智化运营,等等。

另外,阳光电源还将目光瞄向AIDC电源业务。据悉,公司AIDC电源的业务布局和团队建设是高起点定位,重点瞄准海外市场。

对于公司在AIDC电源赛道的布局和长期规划,阳光电源曾表示,公司在电源端和电子电力转换技术上有大量的技术沉淀和待应用的创新成果,与AIDC电源有很好的技术协同;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快速建设,全球数据中心能源尤其是绿电趋紧,公司具备提供绿电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优势。

“目前,公司暂时还没有相关客户,但初步接触下来,公司很有信心,目前已成立AIDC事业部,正在抓紧研发,争取明年出一些产品。”在今年8月的投资者电话交流活动中,阳光电源表示。

存货、应收“显眼”

资本脚步与业务发展同频奔跑,阳光电源的财务能力也被推至聚光灯下。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阳光电源账上存货和应收依然居高不下。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应收账款274.99亿元、应收票据16.02亿元;存货金额同样高企,达到297.06亿元。

“应收账款规模过大易导致现金流承压;存货高企则意味着库存积压成本上升,同时占用大量营运资金。”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

同期末,阳光电源账上货币资金198.7亿元,同时存在长期、短期借款分别约为43.45亿元、52.7亿元,合计96.15亿元。此外,截至上半年末,阳光电源账上还存在169.41亿元应付票据以及189.21亿元应付账款。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销售费用22.9亿元,同比增长29.13%。

不过从现金流方面看,上半年得到了大幅改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4.34亿元,去年同期为-26.04亿元。另外,阳光电源于2025年半年度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达20.37亿元,同比增长37%。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阳光电源方面发去采访函进行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结合阳光电源目前所处光储行业来看,各大龙头企业相继“抢占”储能市场,其中不乏一些大型光伏企业。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跨界储能已经成为光伏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光伏企业通过跨界储能,可以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储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光伏企业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当前储能“爆单”的大背景下,阳光电源未来如何抓住机遇,顶住行业竞争压力,继续走好光储道路,记者也将持续关注。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