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背刺打工人 大疆也无奈?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王天逸 网编:王巍 2025-10-10

“双节”假期期间,大疆通过官方渠道预告“双11”线上促销活动,包括云台相机Pocket 3、运动相机Action 4等多款产品均将有不同幅度的降价。一波产品线集体降价,导致“双节”假期前夕购机的消费者,因“刚买即降”直呼遭到“背刺”。

此次,作为大疆明星产品的Pocket 3降价700元,在所有产品中的降幅偏低但话题度极高,侧面印证了该旅拍单品发布两年后依然热度不减。仅看自身产品,大疆似乎有理由不去冒着“背刺”已购用户的风险大幅降价,但如果将视角延伸至行业,面对影石等对手的“围剿”,或许大疆也不得不降。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为技术买单还是给新品腾路

在所有感到被大疆“背刺”的用户中,齐越(化名)的心态还算平和。“双节”假期后首日,在看到大疆仍被挂在微博热搜、在小红书“大疆维权”等话题下被百万次浏览后,齐越也选了几个相关标签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帖子:“8月28日买的大疆,(维权)还有戏吗。”

比起9月底甚至“双节”期间、降价前夕为假期出游而购买大疆Pocket 3的大量用户,齐越属于买得还算早的一批,但她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自己也有不满的理由:“我本来准备线上买的,至少能保价。当时问了销售,说短期内都不会降价,然后就在实体店原价3499元买了。”3499元,其实就是2023年大疆发布这款产品时的价格。

事实上,诞生于自媒体内容创作热潮和智能设备迭代浪潮的交汇点,以Pocket 3为代表的移动影像设备恰好契合了当代创作者对便携性及成像质量的种种需求。甚至,在旅拍单品属性外又添了某种时尚单品属性。

在北京从事自媒体及旅拍业务的博主寇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除便携性、画质、影调等在社交媒体上已经被广泛讨论的优点外,相机本身自带的“DJI OSMO POCKET 3”水印,甚至也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社交货币,时常有顾客向她强调,出图时“务必加水印”。

因此,尽管距发售已近两年,在各大平台愿意原价购买的消费者仍络绎不绝,至少在10月这轮降价前是这样的。知名危机公关专家、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做促销活动需充分考量新老用户的心理预期,做好销量与口碑的沙盘推演,避免引发负面舆论争议。首先,提前规划、促销信息发布要充分且精准,明确告知降价幅度、时间等关键内容,让消费者有充足准备。其次,建立缓冲机制,对促销前短期内购机的用户,给予退差价或等价补偿,降低其心理落差。最后,加强沟通,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回应消费者质疑,解释促销原因与目的,展现诚意。只有将舆论因素纳入营销活动的考量,才能把握促销节奏提升销量,又能维护用户购买体验,避免负面舆论发酵。

但从大疆截至目前对外给出的回应来看,产品线的降价节奏并不会因风波而调整,毕竟这款2023年发布的产品,火得甚至超出了内部预期。据报道,最初大疆团队给出的产品出货量预期为30万—40台,但去年已达500万台,至今总销量已经破千万台,营收近200亿元。

更关键的是,新品或许已在路上。市场消息称,Pocket 4或将于今年底发布,若要给新品让路,Pocket 3的清库存就是必然选择。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尝试咨询大疆方面,但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竞对“围剿” 大疆突围

对于大疆本次降价的另一重解读,则是在多重竞对夹击下的“被动防御”。一边是专业领域对手影石的“双向渗透”,另一边是手机巨头跨界抢食,核心市场正被不断挤压。

其中,影石的出牌最为“针尖麦芒”:这家在全景相机领域握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全球市占率常年保持在67%以上,连续六年坐稳头把交椅),今年夏天直接闯进了大疆的“后花园”。7月,影石宣布进军无人机行业,很快便公布产品形态、启动公测;面对这波攻势,大疆迅速回敬——同期推出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精准切入影石的核心赛道,倒逼影石不得不将同类产品降价500元应对。

更让大疆警惕的是,影石并未放过手持影像这块“肥肉”,内部已重启Pocket类产品的研发,在大疆最赚钱的单品赛道上,影石同样插了一脚,进一步压缩其市场空间。

和影石一样难防的还有“跨界玩家”。此前,OPPO已明确表态将推出新形态影像产品对标大疆;vivo据称也已组建专门团队,研发与Pocket定位相似的影像设备;小米则更早布局,通过与合作伙伴推出针对下沉市场的“口袋相机”类产品,以性价比优势分流潜在用户。若这些手机厂商的产品大规模上架,势必将对大疆的现有及潜在用户群体形成冲击。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当前智能影像行业的竞争逻辑已逐渐发生变化,传统头部品牌与新入局者的优势边界正在重构。

传统头部品牌(大疆、影石等)的硬件优势目前依然明显,而生态是它们的短板也是发力目标;手机厂商虽凭供应链共享、生态整合快速入局,但面临专业品牌认知不足、复杂场景覆盖欠缺的短板。

王鹏认为,短期内影像垂类玩家的护城河仍在,但在跨界巨头的资源优势下,护城河效应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削减。

因此,今天或者明天开打、10月或者11月降价,对大疆来说都是可选项,但也是必答题。

高增速与高集中

手持智能影像设备行业看似仍处在增长快车道,但高增速与高集中的双重属性,让赛道里的每一次降价、每一次新品布局,都成了关乎份额的关键博弈。

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3年手持类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达364.7亿元,且2023—2027年预计能保持12.9%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92亿元。尤其在中国市场,这份增长潜力更显突出——海通国际综合数据显示,全景相机品类中,中国市场2023至2027年复合增长率达17.8%,远高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其他市场;运动相机品类里,中国市场同期复合增长率为26.1%,与亚洲其他市场持平,同样显著高于北美、欧洲(均约11%)。

但增长背后,是高度集中且快速变化的竞争格局。头豹研究院分析认为,全球智能影像设备市场(主要涵盖运动、全景、航拍三类)呈现“头部垄断”态势,去年行业前三名企业(CR3)合计占据78.9%的市场份额,核心玩家包括中国的影石创新、大疆创新以及美国的GoPro。而份额变化更能体现竞争激烈程度,影石创新从2023年的28.4%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35.6%,成为头部中增长最快的企业;传统国际巨头GoPro份额从38.2%降至30.1%;大疆创新则从19.1%下滑至13.2%,市场空间正被挤压。

对于这种“增长与竞争并存”的格局,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向北京商报记者解读道,大疆密集降价短期是应对消费需求窗口,长期则暴露了护城河挑战。行业正重构技术、场景和品牌壁垒,未来或呈专业级由传统品牌主导、消费级多跨界产品的双轨发展,关键在于平衡协作与差异化竞争。

在这种格局下,“降价+促销节点卡位”便成为赛道内所有玩家的必选项,没人敢轻易放弃“双11”“6·18”这些关键节点,谁能抢到用户,谁或许就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占据主动。

现阶段领跑细分品类、行业整体也位处头部的大疆,必然无法置身事外。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