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雄安新区迎来历史性时刻——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同步举行总部迁驻升旗仪式。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首批疏解的两家央企正式扎根雄安,2000名员工同步开启常态化办公。这一事件不仅是企业响应国家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标志着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进入产业落地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加速期。
双龙头落地赋能雄安新区
10月9日的升旗仪式,宣告中国华能、中国中化这两家能源与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正式完成总部迁驻。目前,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1000余名员工、中国中化近千名总部及配套单元员工已稳定入驻雄安,开启常态化办公模式。这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落地,不仅为雄安带来了高端人才与技术资源,更凭借其强大的产业链辐射效应,为雄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核心动力。
中国华能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将在雄安推进“四板块一中心”布局,涵盖清洁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科技研发、国际业务以及金融中心,致力于成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中国中化则强调,将依托雄安的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政策优势,打造“中化动能”,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两家企业的战略定位,与雄安“绿色、智能、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两家央企迁驻雄安将对区域产生多方面积极效应:一是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促进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二是投资拉动效应,2025年1—8月雄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8.6个百分点,其中央企疏解项目贡献显著,两家央企的迁驻预计将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三是人才技术支撑效应,2000名员工入驻将带来技术、管理人才及创新资源,为雄安新区注入智力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四是政策协同效应,雄安新区通过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政策支持央企疏解,企业反馈显示政策落地效率高,为后续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产业集聚格局初显
雄安新区自2017年设立以来,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肩负着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重大使命。根据部署,疏解重点涵盖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与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
在央企疏解方面,明确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原则,分批次、分类型推动总部及二三级企业向雄安转移。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已有8家央企总部将注册地变更至雄安,包括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中化、中国华电、中国大唐、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农发集团、中国诚通。此外,超过300家央企分支机构在新区完成设立,形成了“总部引领、分支协同”的产业集聚格局。
其中,中国星网作为首家落地雄安的央企,已于2024年10月14日正式启用启动区办公楼,并带动58家空天信息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了新区首个完整产业链。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诚通、中国农发等企业的总部项目也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预计2027年前陆续建成投用。
“雄安新区的投资增速,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势能的集中释放,央企总部疏解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此前对媒体表示。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雄安新区投资运行平稳,承接疏解加力提速,‘未来之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节生长。”河北省统计局投资与建筑业统计处处长林文在解读2025年1—8月全省投资数据时,用具体数据印证了雄安的发展活力。
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8月,雄安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在疏解项目与重大工程的双轮驱动下,河北省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2.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35.7%。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中国大唐、中化二期、中国矿产总部等疏解项目已全面启动;京雄快线车辆完成组装,预计2026年通车;国贸中心九栋单体全部封顶,将成为新区高端商务与总部经济的核心载体。
在教育领域,首批4所北京高校——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雄安校区已全部开工。其中,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占地2450亩,规划建设120余栋设施,预计2027年正式招生,可容纳3.6万名学生。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则规划种植6000余种植物,打造“无界植物园”式校园。第二批5所高校已完成选址,第三批6所高校中已有3所启动对接。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雄安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出台《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场景、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目前,新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00家,初步形成涵盖算法、硬件、解决方案的产业链条。
为强化金融支撑,新区设立10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00亿元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构建“2+6+N”基金管理体系。截至2025年8月,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7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300亿元。此外,新区还开通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目前已有1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创新。首批央企总部的入驻,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项目,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创新的理念和模式。这些央企在各自领域内具有领先地位,它们的入驻将激发雄安新区的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产业观察家许意强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