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平均每2秒到10秒眨一次眼,在快手,每3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产生。谁也没想到,被主流视角贴上“冷门”“遥远”标签的非遗文化与短视频发生了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坚持普惠原则的快手是非遗的天然传播土壤。
快手于今年3月发布的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在快手,每3秒钟就诞生1条非遗视频。在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达989项,占比高达72%。在过去的一年里,有252万名用户在快手上发布至少1条以上的非遗内容,累积了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250亿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
以助力非遗文化发展为典型案例,快手这一创新的平台与媒介让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多元和丰富的数字文化形态实现连接和传播,其在数字文创方面的价值正日益为外界社会所认知和关注。
“2019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期间, 由TGC腾讯数字文创联合腾讯云打造的 “数字文创主题专场论坛”于5月22日上午举行,快手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帆进行了主题为“短视频助力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演讲,从平等普惠的算法机制谈到流量赋能普通用户,从平台上丰富活跃的非遗生态谈到快手打造行业首部“非遗加速器”。
张帆表示:“正是观察到快手上活跃而丰富的非遗生态,以及现实中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代’危机和来自市场的巨大挑战,快手发起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将通过提供创业教育、搭建同伴网络、对接发展资源等,全面支持年轻非遗传承人及其非遗事业的发展。借助快手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赋能更多非遗传承者,甚至让更多普通用户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全方面开发与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快手为什么要关注非遗? 张帆分享一个快手老铁的故事。
一群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盖宝村的侗族姑娘,基本都是00后,她们的快手名叫“浪漫侗家七仙女”。原本,在偏僻的盖宝村里很难找到可靠的致富途径,可是当地村支书发现了快手这个平台,希望借助快手帮村里脱贫。
书记说服了这几个姑娘组成“七仙女”账号,她们就利用这个账号向外面的世界介绍侗族日常生活和侗族非遗文化。由此,她们每天不仅可以获得颇丰的打赏收⼊,还在当地卖起了民族服饰,带动了本地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产业中来。
因此,侗寨、侗歌等侗族的珍贵非遗文化也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更生动地被世人所了解。她们的第一个作品播放量就达到了80多万,目前已有16.9万粉丝。到去年底,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全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而在现实中,非遗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代”危机,扎根于乡村的非遗传承人们也正面临来自市场的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得资源和传播,进一步助力非遗传承和创新?如何打通市场链条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新时代的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
在快手,非遗是一种生活。它们呈现出原生态、种类丰富、年轻化、常态化的特点。
有专家说过,“非遗”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很脆弱,很多老艺人都找不到年轻的传承人,最后一手绝活消失在这个时代。而在快手上,在过去一年里,15万名用户发布了至少5条以上的非遗内容,这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同时,快手端内的非遗内容非常丰富,视频发布数量排名前十的非遗内容里,仅秦腔就有94万多条,秧歌79万多条,面人52万多条,豫剧43万多条,还有火把节、庙会、竹马、象棋、晋剧和玉雕等其他非遗内容。
对于这样海量的非遗内容,快手也进行了更深的探索——促进非遗知识付费市场化,发掘出不少用户开展非遗知识付费。仅去年就有3万多人在快手上购买并学习非遗课程,我们的一位唢呐老师,去年在快手上的年收入超过了40万元。
通过前面这些数据,快手认为,坚持普惠原则、在乡村有着高渗透率的快手是非遗的天然传播土壤。流量赋能,给了每一个非遗用户坚持非遗传承的动力。
在快手的价值观里,短视频绝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方式,而是一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数据库。 因此,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具有如此天然优势的快手,还能进一步深入为非遗做些什么?
去年,基于快手自身产品优势,在非遗创新传承领域做了很多尝试。
一位来自大凉山的快手非遗用户,她叫阿牛阿呷,是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人,也是一名彝族原创独立设计师。快手支持她在去年的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做了开幕秀,并对这场秀做了全程直播。之后,阿牛阿呷把时装秀的影像素材剪辑成了短视频发布在快手上,收获了超过170万的播放。从时装的角度展示非遗,为公众走进非遗、了解非遗,提供了不一样的新鲜视角。
随着对端内非遗生态的深入研究和这些非遗项目的不断尝试,快手越来越认识到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于是在今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非遗人才培育,助力非遗发展,快手正式发起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该计划将在全国发掘扎根乡土的非遗传承人,借助快手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赋能更多非遗传承者,甚至让更多普通用户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全方面开发与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