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研发注册、成果落地、生态集聚、数字赋能、开放合作五大维度推出15条具体政策,几乎贯穿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让北京的医疗器械产业既能“创新突破”,又能“落地生根”,以打造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高地。该政策自2025年11月24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8年12月31日。其中,《措施》为“AI+医疗”按下了“加速键”。鼓励医疗机构参考已有人工智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将新型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纳入使用。
对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往往是“研发难、上市慢、推广愁”。本次出台的《措施》精准瞄准了这些痛点,从源头到终端为企业搭建了一套“全链条”的支持体系。《措施》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组建医工交叉创新联合体,通过实施首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和“创赢未来”项目公开路演,推动前瞻性创新成果落地。在审批速度上,针对临床急需器械“上市慢”的痛点,明确即收即检,无源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检验时限缩减至平均60个工作日,有源医疗器械检验时限压缩至平均90个工作日。
为帮助创新器械成果转化落地和推广应用,让好产品从实验室走进医院,《措施》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及时纳入《中关村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和《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面向医疗机构加大宣贯力度,定期组织召开产品推介会,完善目录内产品直接推荐入院的流程和机制。
同时,为了让创新医疗器械更快融入临床,《措施》提出支持医企联合建设创新器械培训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明确对医企联合开展的国家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给予支持,“一南一北”统筹布局建设高端医疗装备培训示范基地,推广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及高质量发展成果。
此外,医疗器械产业生态的“骨架”也正在搭建。《措施》强调支持建设医疗器械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同时,围绕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发榜出题,鼓励企业、联合体揭榜攻关、联合创新,按照不超过项目审定攻关投资的30%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资金支持,以上下游企业协作,提升产业链韧性。
顺应数字化趋势,《措施》将数字赋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提出加快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完善医疗健康领域数据流通政策,支持企业在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内搭建数据治理服务平台,支持医疗器械企业联合大模型企业开发部署行业大模型,对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按照其算力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资金支持。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宋雨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