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始终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同频共振。11月19日,财政部正式发布通知,提前下达2026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456亿元,这一“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将迅速传递到田间地头、养殖棚舍,为亿万农户撑起风险“防护伞”。
政策加持下,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提升。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农业保险已为1.5亿户次农户提供5.22万亿元风险保障,全年赔款支出达1237.43亿元,相当于每天为农户兑现3.38亿元风险补偿。农业保险已从“可选品”变为农户生产生活的“必备品”。

产品创新提速
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保险业加快发力农业保险发展,其覆盖面与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根据保险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农业保险已为1.5亿户次农户提供5.22万亿元风险保障,全年赔款支出达1237.43亿元。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扩面、增品、提标”为重点,持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不断出台新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风险保障。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承载着我国人口的口粮需求,在2024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全国全面实施。
在主粮保障实现全面升级的基础上,农业保险的创新触角进一步延伸至特色农业领域。保险公司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推出一系列特色保险产品。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多家头部财险公司已推出上千款农险产品,覆盖农、林、牧、渔上百个品种,构建起成本、产量、收入、价格指数、天气指数等多维度保障体系。
例如,在养殖领域,生猪、肉牛、肉羊等养殖保险已实现规模化覆盖,同时创新推出养殖收入保险、饲料成本指数保险等产品。在种植领域,福建的茶叶综合气象指数保险、广东的荔枝花芽分化期气象指数保险、湖南的中药材种植保险、新疆的棉花目标价格保险等特色险种,有效解决了特色农产品“看天吃饭”的痛点。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表示,当前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已覆盖农、林、牧、渔等多个领域,包括成本、产量、收入等多种类型,基本适应了不同地区的需求。这些农业保险产品在防范自然灾害和稳定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提供风险保障,帮助农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减少经济损失,确保农业生产的连续性。
探索“保险+”服务模式
如果说产品创新是农险服务的横向扩容,那么“保险+”多元服务模式的探索,则标志着农险对乡村振兴的支撑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当前,保险业正从单一的风险补偿,升级为深度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行业持续探索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基金、期货等金融工具联动,发挥保险的增信功能,用活各类金融工具,增强金融支农力度。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该模式的核心机制在于,保险公司提供收入保险,缓释生产与市场双重风险,保障基本收益;期货公司为农户配套价格保险服务,对冲市场价格波动;担保机构提供增信支持,弥补农户信用不足;银行则借助前两者的支撑,敢于放贷、愿意放贷、能够放贷。
对于这一模式,林先平建议,在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和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方面,农险的“保险+”模式可聚焦三个维度:结合信贷和期货工具,帮助农户管理价格波动;开发针对新型农业业态的保险,如智慧农业和生态养殖;以及加强防灾减灾服务,通过预警系统和培训提升农户预防能力,从源头降低风险。这些方向将推动农业保险从事后补偿转向全链条风险管理,支持乡村可持续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