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火热态势,而近期不良资产转让公告中的规则调整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细心的市场参与者发现,不良资产转让公告近期出现两处关键变化:一是此前公开披露的债权起始价信息被取消,二是公告文档新增“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水印。而在此之前,起始价是公告核心公开信息,且无任何转载限制。根据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信息,包括AMC(即资产管理公司)等已完成备案的业务参与方,在提交申请后,登录业务系统可查看起始价等竞价所需信息。在分析人士看来,上述变化是市场透明度与风险防控的再平衡,既避免低价转让引发市场焦虑,也能减少非官方渠道的信息扭曲。

不良转让热度攀升
当下,银登中心平台上的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已然进入“高频挂牌”模式。11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11月以来,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机构已密集发布不良贷款转让信息80条,对比10月整月81条的公告数量,个人不良贷款的出清节奏正持续加快。
从转让资产类型来看,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成为绝对主力。11月18日,平安银行挂出2025年第85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该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5749.23万元,涉及254户借款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超3年,全部为佛山分行发放;而前一日,平安银行郑州分行的同类资产包也已挂牌,未偿本息总额4685.46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1227.65天。交通银行也在短期内集中发力,上海市分行、安徽省分行相继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债权金额分别达1.43亿元、1.63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分别为987天、491.56天,债务人集中在39岁左右的中青年群体,竞价日均定在2025年12月2日。
信用卡透支类资产转让方面亦占据重要份额。11月18日,浦发银行单日连发4期信用卡透支不良转让信息,未偿本息总额合计超50亿元,涉及借款笔数超11万笔;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辽宁省分行也于11月分别推出相关待转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分别为1997.41万元、2856.0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以往来看,近期多家银行的不良转让公告中均明确了处置红线:受让不良资产后,受让方只能采取正当、合法的手段进行处置,不得再次对外转让,不得采取暴力催收手段,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行为、涉黑犯罪等违法行为记录的机构开展清收工作。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指出,这场转让热潮源于监管导向与机构需求的双重推动。一方面,监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的考核日趋严格,批量转让成为银行快速清理“历史包袱”的有效路径,而监管层扩大试点范围、优化转让规则的举措,也进一步激活了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银行前期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的粗放扩张导致风险逐步显性化,不良率持续攀升,通过批量转让剥离低效资产,既能释放资本占用、优化财务报表,又能快速回笼资金投向优质领域,实现资产结构升级。“消费贷、信用卡不良资产具有单笔金额小、客户分散、回收效率低、自催成本高的特点,叠加监管对催收合规性、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推动机构通过规范化转让替代传统催收手段。”
试点四年规模扩容
自2021年初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点启动以来,这一市场已走过四年发展历程,从初期的谨慎探索逐步迈入规模扩张新阶段。彼时,原银保监会出台《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仅允许6家国有大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参与,市场活跃度相对有限,2021年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仅47.3亿元。
2022年底,《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城农商行等机构,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带动了成交规模的爆发式增长。2022年,批量个人业务成交总额跃升至175.7亿元,信用卡透支、消费类贷款逐渐成为转让市场的主力资产类型。
这一增长态势在2025年持续延续。银登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激增7.6倍,其中消费类贷款占比高达72.4%,坐稳转让主力位置。
高政扬进一步表示,试点范围的扩容与资产类型的变迁,本质上是市场适配行业周期的必然结果。初期聚焦大行与股份制银行,核心是探索标准化交易流程;后续纳入消费金融公司、城商行等主体,允许更多中小金融机构参与转让,既满足中小机构处置分散化、小额化不良资产的需求,也让市场覆盖更全面。而消费类贷款、信用卡透支不良占比的提升,既反映了银行业零售转型的深化,也凸显了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阵痛,这类不良资产亟须通过批量转让实现风险释放与资金回笼。
除了参与机构与规模的扩容,不良资产转让市场建设也迎来新动向。11月18日,银登中心宣布,正式推出“银登通”App。该App可一站式展示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招商信息和挂牌信息;同时,可根据用户设置的资产偏好和浏览行为,自动推送可能感兴趣的资产。作为不良资产转让市场的信息集散平台,App可系统性展示中心制度规则、数据统计信息、资产推介、业务培训课程等,便于用户跟踪了解政策导向和市场动态。
转让公告迎来新变化
就在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之际,不少市场参与者发现,近期发布的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出现两处关键变动:一是此前作为核心公开信息的债权起始价,不再公开披露;二是公告文档新增“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水印。而据北京商报记者观察,此前,起始价仍是核心公开信息,且公告全文未设置转载限制。
这一打破长期信息公开惯例的调整,背后究竟有何考量?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调整仅针对起始价的公开披露,资产包金额、利息等其他核心信息仍按以往要求正常公开,并未影响业务的基本透明度。“像AMC等已完成备案的业务参与方,在提交申请后,登录业务系统就能查看起始价等竞价所需信息,这是开展报价的必要前提,不会影响正常交易流程。”该人士进一步解释,调整的核心目的是规避此前公开信息带来的声誉风险,过往部分非交易相关方,会利用公开的转让信息过度解读,给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此次将起始价这类敏感信息移至业务系统,正是为了保障交易相关方的权益。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这一调整的核心考量包含两大维度:一方面是尊重债务人的合理诉求,避免资产过低折价出售可能给债务人带来的权益损失;另一方面是防范市场预期波动,若大量低折扣资产信息公开传播,可能会对不良资产整体估值产生负面影响。
高政扬则表示,这是市场透明度与风险防控的再平衡。在市场维度,起始价作为银行内部估值参考,公开后可能引发外界对资产质量的误判,甚至因极端低价转让引发市场焦虑,而禁止转载能减少非官方渠道的信息扭曲,保护银行定价自主权与声誉;在风险防控维度,这一调整能有效防止信息被反催收组织滥用,此前部分反催收组织会通过分析公开的起始价数据,推算债务回收底线,干扰正常清收流程。
在业内看来,随着不良资产转让走向专业化发展,参与主体也将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高政扬认为,受让方需更依赖底层资产尽调构建定价模型,倒逼行业提升专业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中小机构由于尽调技术、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可能面临议价权下降的问题,市场集中度暂时提升;头部AMC将凭借动态估值体系、精准的数据处理能力占据竞争优势;那些依赖“信息套利”的机构将逐步被市场淘汰,行业整体将向“数据驱动型”转型。定价机制将从锚定起始价的竞价模式,转向基于风险、收益的量化评估,推动折扣率回归合理区间。同时,或可有效切断反催收组织的信息供给,有效保护债权价值、提升回收效率,构建起对金融机构、处置机构与债务人权益更公平的健康生态。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周义力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