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问询阶段逾四个月后,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超导”)科创板IPO迎来新进展,公司近日披露了首轮审核问询函回复,并更新披露招股书。本次冲击上市背后,上海超导年度净利以及报告期内毛利率均稳步增长。不过,从最新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况,当期对第一大客户中国科学院的销售占比超六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A股上市公司精达股份(600577)系公司第一大股东,同时,精达股份董事长李晓还在公司任董事职务。针对相关问题,上海超导于11月18日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

公司回应:今年净利预喜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商上海超导的冲A事项迎来新进展。
上交所官网显示,上海超导科创板IPO于2025年6月18日获得受理,同年7月11日进入问询阶段。近日,公司披露了首轮审核问询函回复。
据了解,上海超导是一家专注于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研和制造了生产线,是国际上唯二已经实现批量年产千公里级以上(12mm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商之一。本次冲击上市,上海超导拟募集资金约1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一期)。
从公司基本面来看,2022—2024年,上海超导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577.99万元、8334.19万元、2.4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611.39万元、-390.98万元、7294.74万元。
进入2025年上半年,上海超导实现营业收入约为6654万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364.85万元。上海超导在招股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2022—2024年,公司四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03%、55.92%和69.59%,占比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上海超导方面进一步表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今年净利润会相较去年实现合理幅度的同比增长。”
对于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上海超导方面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随着材料生产规模和应用设备规模的上升,高温超导材料为基础的应用场景,很快能进入具有性价比的推动阶段。
“从公司过往三年在初步规模扩产后成本的变化,及下游应用设备规模化后可以获得的更大幅度的成本下降,均清晰指向了高温超导带材应用领域的拓展很快就会进入加速的空间。目前行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科学、技术、工程、产品这种规律的产品环节了,多个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也都会在新领域屡屡再现。”上海超导方面表示。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凭借高临界温度、高载流能力等优势,成为超导产业化主流方向。当前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产化率稳步提升。”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创业导师周迪表示。
在较为亮眼的业绩表现背后,上海超导报告期内的毛利率情况也引发上交所重点关注。据了解,报告期内,上海超导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3.49%、55.77%、60.52%和70.87%。在首轮问询函中,上交所要求公司就公司产品高毛利率是否可持续予以分析。
对此,上海超导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相对较高,主要受到产品性能、技术优势、行业特点、市场竞争、客户性质、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公司预测,2025年、2026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67.25%、64.87%(本次测算不构成盈利预测承诺),仍保持较高水平。
客户集中度较高
招股书显示,上海超导报告期内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况。具体来看,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上海超导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合计分别为74.24%、87.45%、81.93%和86.68%。
其中,上海超导对大客户中国科学院的销售占比逐年增长。报告期各期,中国科学院分别系公司第二、第二、第一、第一大客户,公司对其销售收入分别为455.61万元、1856.2万元、7247.76万元和4247.49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73%、22.27%、30.26%和63.83%。
对此,上海超导方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学院有多个下属院所,在不同领域均在快速推动高温超导的应用落地。“我们是将中国科学院作为统一整体的口径来统计销售额,而不是按照具体的下属院所来区分(具体有电工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国际应用超导中心、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预计未来,随着中国科学院不同院所多个应用领域研发、应用的落地,采购金额还会上升。”
“实际上,公司的每个客户都随着研发的进展,呈现采购量上升的态势,这也是行业应用整体特性。”上海超导方面进一步表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各期末,上海超导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815.74万元、2146.1万元、8124.44万元和4509.28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75%、25.75%、33.92%和67.77%。
对此,上海超导方面表示,2025年1—6月,公司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当期末应收账款规模有所下降。此外,由于公司营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征(集中于四季度),导致2025年1—6月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相对较高。公司客户支付能力均较强,历史上也未出现巨额坏账情况,后续公司会加强应收款管理、客户资质审核等,管控风险。
此外,上海超导的存货账面余额亦接连攀升。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5162.37万元、6978.14万元、8886.21万元和1.42亿元。“随着公司生产规模、销售规模的上升,及潜在客户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的存货规模必然还会进一步走高。某种程度上,公司存货是交付能力的一种保障。”上海超导方面进一步表示,高温超导带材下游的使用具有非常明显的定制化特点,公司的存货可以在定制订单参数确认后,迅速转化为高一致性的批量带材交付,这对于客户需求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精达股份系第一大股东
从控制权方面来看,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上海超导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而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第一大股东系A股上市公司精达股份。
据了解,精达股份主营业务涵盖特种电磁线、特种导体以及模具制造与维修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截至11月18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1.22元/股,总市值241.1亿元。股权关系方面,精达股份持有上海超导18.15%的股份;精达股份及其一致行动人徐晓芳、徐钦、李景林合计持有公司22.38%的股份。
除此之外,从上海超导目前董事会成员来看,公司董事李晓于2005年4月至今,任精达股份董事;2014年至今,任精达股份董事长。公司董事徐晓芳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任精达股份董事长特别助理 、董事会秘书;2021年10月至今,任精达股份董事。
“IPO公司第一大股东是A股上市公司,监管层会重点核查两家公司是否存在同业竞争以及业务往来的情况,这可能也需要IPO公司详细说明。”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谈道。
针对相关情况,上交所也予以重点关注,要求上海超导说明与精达股份是否存在业务往来。上海超导在首轮问询函回复中表示,公司于2023年度向精达股份采购零星物资,前述物资非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交易金额为31.24万元;除此之外,报告期内公司与精达股份不存在其他业务往来。公司与精达股份的交易金额较小,且公司在资产、业务、人员、财务、机构等方面均独立于精达股份,也不存在资产来源于精达股份的情况。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