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7亿对赌压顶 真实生物三闯港交所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王寅浩 宋雨盈 网编:王巍 2025-11-11

曾凭借阿兹夫定红极一时的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实生物”)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近日,真实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真实生物目前仅阿兹夫定实现了商业化,并一度取得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亮眼成绩。但随着用药需求收窄以及与复星医药的合作终止,真实生物收入骤降,2023—2025年上半年,两年半时间内,累计亏损已达9.89亿元。

两年半累亏近10亿元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抗病毒、抗肿瘤及心脑血管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公司目前唯一已上市的产品为核心产品阿兹夫定,作为1.1类原创新药,该药已于2021年7月及2022年7月分别获得国家药监局两项适应症的附条件批准上市。

凭借“首个国产”光环,阿兹夫定一度备受关注。2022年,真实生物与复星医药就阿兹夫定达成商业化合作。复星医药年报显示,2022年阿兹夫定销售规模超10亿元。2023年,真实生物仅有复星医药产业一家主要客户,借助其销售网络,当年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相关用药需求大幅收缩,真实生物业绩持续下滑。2024年营收降至2.38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骤降91.65%,仅实现1653万元。

客户结构高度集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2024年,真实生物前五大客户贡献了99.6%的收入,其中复星医药占比高达99.2%。同年,双方终止合作,真实生物转而与其他分销商合作。2024年在新经销协议下,公司仅售出约1.37万瓶阿兹夫定片,对应收入190万元,业绩衔接面临压力。

盈利方面同样不容乐观。据招股书披露,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真实生物净利润分别为-7.84亿元、-4004.2万元和-1.65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接近10亿元。针对新经销网络建设、盈利能力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真实生物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研发与资金双重压力

面对产品单一的风险,真实生物正将希望寄托于阿兹夫定的“老药新用”与其他在研管线的推进。

招股书显示,公司正加速拓展阿兹夫定的多适应症布局。除已获批适应症外,还在推进其在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以及肝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领域的临床试验。同时,真实生物也在开发阿兹夫定与哆希替尼等药物的联合疗法,以期挖掘现有产品的潜力。

然而,在拓展研发管线的同时,真实生物的研发投入却在收缩。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38亿元,2024年同比下降36.8%至1.51亿元。目前,阿兹夫定新增适应症及其他候选药物均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阶段,短期内难以贡献收入,转型成效尚待时间验证。

尽管研发开支有所控制,真实生物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000.5万元,而同期的行政与研发开支合计接近1亿元,资金缺口显著。

更严峻的是,真实生物还背负着来自A、B轮融资的对赌条款。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21年完成两轮融资,累计募资7.13亿元,相关优先股股东享有赎回权。若触发回购条件,真实生物需按年利率10%回购优先股。在业绩下滑、资金紧张的背景下,该对赌协议为公司经营及IPO进程带来额外压力。

医药行业分析师朱明军指出,真实生物正处在关键的转型十字路口。其未来命运取决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IPO资金缓解债务压力,同时通过临床数据的突破证明研发管线的潜在价值,最终完成从“单一产品公司”向多元化研发企业的艰难转身。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宋雨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