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频道

松延动力要把人形机器人价格“打下来”?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魏蔚 网编:陶凤 2025-10-23

限时预售价格9998元,10月22日松延动力发布行业首款万元内消费级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10月23日下午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松延动力发布这款机器人产品更多考虑的是它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能实现目前的性能,应该是第一次”。在他看来,之前的机器人称不上消费级,应该叫文娱演出、教育科研类机器人,这类机器人目前确实处于价格快速下降阶段。面向工业场景的机器人,价格相对稳定。

10月23日晚8点,松延动力的小布米正式启动预售。10月24日,加速进化将发布限时售价2.99万元起的新品Booster K1。和小布米一样,Booster K1也是加速进化价位最低的产品,不过,加速进化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Booster K1不仅是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经RoboCup世界杯验证的高性能开发平台”。

图片来源:松延动力

机器人的“双11”

“之前大家认为火箭发射很贵,后来马斯克通过各种方式把火箭发射价格降下来了,之前手机也很贵,小米第一代把手机价格降下来了。我认为人形机器人本身就不该那么贵。”姜哲源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

从预告、发布到创始人解读,小布米都围绕着价格。

“他们说万元以内,不可能有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现在,请看我这段舞。”松延动力在10月22日公开了小布米的基本信息:身高约94cm,体重约12kg,自由度不小于21个。

视频封面上,一款黑色的人形机器人旁,8889元的价格十分显眼。据介绍,“Bumi小布米”首发价格为9998元,将于“双11”至“双12”期间开启限量预售,用户可以通过松延动力官方微信公众号和京东平台进行下单。

加速进化即将发布的Booster K1,也与“双11”有关。据了解,Booster K1重量19.5kg,身高95cm,全身22个自由度,限时售价为 2.99 万元起,优惠活动从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1日,限量100台。

对比身高、自由度等外形上的维度数据,Booster K1和小布米有不少相似的参数,目前Booster K1也是加速进化价位最低的产品。外界很难不将两者拿来比较。

按照官方介绍,小布米的定位是娱乐陪伴、教育、展览展示。Booster K1主要定位在教育、赛事及展演场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业内人士会如何对比不同产品的性价比呢?

程昊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具身智能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行业的分工和协同,我们欢迎更多参与者共同推进科技进步。不同的定价源于对产品定位的根本不同理解。加速进化Booster K1不仅是一个机器人,它还是一个经RoboCup世界杯验证的高性能开发平台。体现在冠军级的运动性能、强劲的算力、完整的开源生态和长期的开发者支持上”。

万元级不是终点

值得注意的是,9998元可能不是松延动力小布米的唯一售价。

据姜哲源介绍:“小布米有两个版本,一个普通版,另一个教育版。教育版预计2026年1月开始发货,现在销售已经在排单,今晚(10月23日)8点开始付款,按付款顺序交付。消费版3月开始发货,就是9998元的版本。两个版本共线生产。”

“这款产品毛利率不高,只挣良心钱”,他补充。

其实,松延动力发布小布米之前,人形机器人降价潮的预言已起。前有宇树科技R1 3.99万元起,后有小布米限时售价9998元、加速进化Booster K1 2.99万元起。

姜哲源认为,价格下探肯定是行业趋势,“如果一个产业,产品的价格一直维持高毛利,是不健康的。未来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价格都会往下走,最终会收敛在合理的利润率、合理的价格水准。这样会探索出更多的应用场景,还能加快产业普及”。

对于未来准消费级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水平,姜哲源虽然没给出具体答案,但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小布米的价格还有下降空间,未来做小布米第二代,价格可能还会低不少”。

不光是机器人产业,当产品实现了规模化,价格下探只是时间问题,外界关心价格底线的背后,有客户对下手时机的考量,也有行业对恶性竞争的担忧,这样的先例不少。

“如果我卖机器人4万元,别人卖3.5万元,这算内卷价格竞争;但真正把价格做到另一个价格带,进入新层级,不算恶性价格战。”在姜哲源看来,这是在不同价格带下探索新场景,跟价格战没关系。

消费级产品降的更多

不同的产品也有自己的价格趋势。

康迪科技机器人产品负责人孟传杰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当前,消费级机器人得益于国产化替代与规模化效应摊薄研发成本,市场售价大幅下降,比如部分消费级产品相比去年降幅约50%。而行业级机器人原厂正通过核心器件自研自产来逐渐降低成本,但因目前行业应用定制化程度高、研发成本占比大,其售价目前仅略有下调;未来需依靠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摊薄研发成本”。

比如康迪科技机器人,目前的产品和客户以行业级为主,暂时没有很明显的价格波动。

姜哲源也有同感,他更愿意将广义的消费级机器人叫作文娱演出、教育科研类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目前处于价格快速下降阶段。

面向工业场景的机器人,价格相对稳定的原因要分开看,“首先,传统工业机械臂是完整成熟的产业,价格不受我们(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影响;其次,一些具身智能类机器人,比如轮式加机械臂、双足全尺寸人形在工厂干活的,价格没下降或下降幅度不大,是因为还没进入规模化、产业化阶段,目前主要以POC(概念验证)为主,价格降不降意义不大”。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