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以场景为中心的数字化:谁在受益,谁在被改变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胡永新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5-09-18

走进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的数字化战场,最直观的不是冷冰冰的机房机柜,而是一串串可以被量化的“温度”——从1.6亿注册用户到寿险App的“尊老模式”,从智能化办结赔付最快仅需3分钟到覆盖柜面网点的“空中客服”。作为寿险行业的“头雁”,中国人寿用“云”“数”“智”构建起一个看得见效率与温度的数字金融体系。

图片来源:壹图网

而这一切,既源于对信息化本原的回归,也源于把“数据当生产要素”落到具体场景的坚持与实践。近期,北京商报记者来到中国人寿科技园调研采访,该公司从技术基座、服务场景与数据治理三条主线,展示了这家保险巨头如何书写数字金融大文章。  

大后台与小前端织密数字基座

如何避免把数字化当作时髦口号?这一尖锐的问题一度被摆在保险业的桌面上。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研中反复听到一句话:技术应回归“处理、传递、交付”的本原。

据了解,中国人寿谋划出“大后台+小前端”的科技布局:将数据存放在混合云“大后台”,把面向用户的触点做成轻便、可组合的小前端,以标准化业务组件随需组装应用。

这一架构的目标显而易见:把信息服务做到“随手可及、随时可用、随处可见”。 

在“大后台”方面,中国人寿推进混合云建设,构建多活数据中心与分布式云能力,同时与主流公有云对接以获得弹性算力。该公司也在机房运维、绿色数据中心与混合云创新方面取得多项成果。相关认证与获奖,亦说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小前端”不是简单的App堆砌,而是通过组件化、标准化的能力,把服务以“轻应用”推到用户侧和一线队伍。从寿险App到企业微信,再到柜面与座席的联动,构成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矩阵。该公司也注重扁平化的网络与即时通讯构建,通过将数以万计的网点和销售队伍连成一个整体,把后台的资源高效送达前端。 

此外,研发与运维能力也是底座的关键。中国人寿的研发流水线强调自动化与标准化,高频交付、灰度发布、在线压测等做法保证了技术更新既快速又稳健;科技团队的“精兵”策略,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敏捷迭代方法,共同支撑起这一底座。

中国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采用松耦合架构设计理念,创新提出应用横向解耦、设施纵向解耦的实施策略,通过分层分步实施转型,探索出平滑高效的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全面分布式转型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积累与沉淀技术人才、经验和资源。这启示着,技术要与实际情况结合,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主要矛盾精准发力。

理赔、客服端重构服务场景

技术落地到用户端,最容易被感知的,是“速度”和“温度”的双重改善。

只有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理赔与客户服务等直接触及民生的环节,并通过AI、智能识别与流程重构,才能实现效率与体验的双升。

据中国人寿披露,该公司理赔平均时效已经缩短至0.34天,部分案件在报案后由系统全程智能化处理,最快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赔付;在核保核赔方面,自动化替代率已经达到99%左右。这些数据背后,是对医疗票据结构化、责任匹配等技术难题的攻关,以及对场景精细化的工程化落地。  

在客户服务端,寿险App被设计为“数字管家”,围绕管保单、管财富、管健康、管养老四大定位,扩展到160项服务功能,注册用户已达1.6亿,月活突破1100万,并为老年用户提供“尊老模式”,以降低使用门槛;同时,公司通过“空中客服”构建O2O服务通道,2024年累计服务180万人次,让客户“足不出户”便可完成复杂事务。95519热线引入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座席辅助工具,也显著缩短了通话时长,提升了应答质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特定客群的场景化服务落地:在学生险领域,中国人寿借助企业微信与智能客服触达家长,解决了偏远地区理赔难题,累计服务超过100万学生险家长,大部分理赔当天到账;在医院端,公司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直连,实现门诊直赔与院端秒级结案,缓解了患者垫付这一痛点。

不难发现,以速度见长的举措并非冷冰冰的算法铁拳,而是试图在用户体验中保留“温度”,无障碍“尊老模式”、老年绿色通道、未成年人资料便捷变更等细节,正是把技术的人性化运用推向前台的体现。 

平台化与风控如何兼顾

数字化最终考验的是把“海量数据”转成可复用的商业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从客户画像到千人千面推荐,从核保模型到风控规则库,把这些能力以平台化的形式供一线快速调用,才能实现从“做系统”到“做能力”的跨越。

将数据上升为战略资产的中国人寿,强调“聚焦数据就可以创造价值”的理念。该公司表示,公司沉淀有PB级高质量分析类数据,并率先通过国家级的数据管理成熟度认证(DCMM最高等级),试图把零散的数据转化为可用的风险识别、客户运营与产品设计能力。数据治理、标准化与实时性,成为支撑AI与大模型应用的前提:没有稳定一致的数据质量,模型很容易出现“幻觉”。 

在风控与合规上,中国人寿以智能化手段构建全业务域的实时风控网络,覆盖洗钱风险、销售风险、投资风险等多个维度,并推进风控规则与业务的深度嵌入。公司内部通过知识图谱整合跨业务数据,形成可视化的研判工具,并在反洗钱、非法集资等高危场景中引入靶向识别模型,提升了事前预警与事中处置能力。这样的“智能+风控”路径,既是守住经营底线的要求,也为业务的可持续扩张提供了制度化支撑。 

平台化的另一个维度在于“可复用的业务组件”。相较于传统一个个开发孤立系统的模式,该公司把复杂系统拆解为标准业务组件,根据场景按需组装,形成轻应用的快速投放能力。配合科技产品负责制与ECC的横向统筹,公司能够以更短的周期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业务产能;投保流程、智能审核、双录视频质检等创新则成为平台化能力输出的典型样本。公司还强调“先立后破”的变革原则,采用松耦合、分层替代的架构思路,平衡创新速度与业务连续性。  

对于中国人寿而言,“数字金融”已完成关键铺垫,如何在更广泛的外部生态中转化为可被同行借鉴的行业标准与生态能力,将是行业“头雁”下一阶段的命题作文。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