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周玲:

三类赛事体系支撑北京“国际赛事名城”建设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洋 程靓 网编:武杉 2025-09-14

科技+互动+创新,2025年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展勾勒出北京体育产业的未来图景。随着从“双奥之城”向“国际赛事名城”加速迈进,体育正成为北京美好生活的“标配”,也为全球体育服务贸易发展贡献“北京方案”。北京商报记者专访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周玲,针对2025年服贸会体育服务专题展布展思路和亮点,北京如何打造“国际赛事名城”以及延续“双奥之城”红利、带动体育消费等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2025年服贸会期间,北京预计达成多少项体育领域合作签约?

周玲:今年体育服务专题展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一批体育领域的“北京服务”品牌企业集中亮相,系统展示了首都体育服务的综合实力。69个体育服务项目已完成签约,签约项目和金额再创新高。在服贸会前三天,又有近30个项目达成意向合作签约。例如,有一家冰雪新材料企业,参展三天内,接待了数千名观众和数百名参展商,目前已与9家国内龙头企业和1家南非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北京商报:北京如何建设“国际赛事名城”,既有优势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周玲:作为“双奥之城”,北京拥有世界一流的场馆资源,同时培育了大量与赛事相关的专业人才,产业基础也很厚实,体育旅游、版权运营、赛事赞助等服务业门类齐全,仅赛事相关企业就有2000余家。北京还有超强的全球体育资源汇聚能力,例如,服贸会作为全球唯一的服务贸易综合性展会,每年能吸引上百个国家的体育机构对接。在今年服贸会上,有英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400多个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其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达24家。

未来,北京将重点构建三类赛事体系支撑“国际赛事名城”建设。一是国际顶级赛事,例如,WTT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短池游泳世锦赛、田径世锦赛等。今年,北京已经发布198项“双奥100”精品赛事,全年计划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1280余项。二是机器人赛事,例如,8月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本届服贸会12号馆里,也复刻了足球“3V3”和自由搏击等项目比赛,还邀请到了冠军机器人亮相。三是虚拟体育赛事,例如,全国首届虚拟体育公开赛即将于北京举行。

除上述三类赛事外,还将重点引入新兴赛事,例如,小轮车、匹克球、攀岩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流运动。同时,北京也将持续推进有北京特色的群众性赛事,例如,北京马拉松、北京青少年三大球公开赛等。

北京商报:北京如何进一步延续“双奥之城”红利,带动体育消费?

周玲:公布一个数据,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330.7元,比2023年同期的3834.9元增加了495.8元,增长了12.9%。其中,18岁及以上的成年居民人均4572.8元,同比增长12%;3—17岁青少年人均3614.5元,同比增长21.2%。北京市2024年居民体育消费总量为945.4亿元,北京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7%、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

未来,北京会通过构建完善的赛事体系,增加场馆赛事举办强度、提升场馆使用率,来充分发挥“双奥”场馆的资源价值。同时,重点深化“赛事+”融合。例如,北京马拉松与天坛文化、北京老字号餐饮等跨界联动;用科技赋能赛事,像本届服贸会上展示的8K转播、AI赛事分析,将来会更多应用到各类赛事中,延伸智能装备、赛事数据服务等产业链;同时,联动商业体打造“赛事消费圈”,把赛事“瞬间热度”变成商场、商圈的“持续客流”,真正让赛事经济成为体育服务业增长的“硬支撑”。

此外,北京还将继续推进“赛事+文化”“赛事+旅游”“赛事+商业”“赛事+科技”,目前已有相关项目正在筹备,后续会陆续向公众公布。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程靓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