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两年,创业板获受理的企业中,再度出现了药企的身影。深交所官网显示,南通联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亚药业”)创业板IPO获得受理。值得一提的是,联亚药业曾有一段科创板IPO的经历,不过最终撤单。此次更换赛道再度冲A,联亚药业募投项目未发生变化,不过拟募资金额由10.5亿元下降至9.5亿元。此外,前次IPO时备受诟病的大客户依赖问题,报告期内依然存在,公司超半数营收来自第一大客户Ingenus。此次二度闯关A股能否顺利通行,值得关注。
转战创业板
深交所官网显示,近期,联亚药业创业板IPO获得受理。这也是自2023年7月后,创业板再度受理的第一家药企。
招股书显示,联亚药业主要从事复杂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产品主要包括以不同类型的缓控释制剂以及低剂量药物制剂为代表的两大类高端仿制药;同时公司也凭借药物设计能力和制剂工艺技术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研发及其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联亚药业曾申报科创板上市未果。上交所官网显示,联亚药业科创板IPO于2022年11月22日获得受理,同年12月15日进入已问询阶段,在经历三轮问询后,联亚药业选择撤单,公司科创板IPO于2024年9月27日终止。
此外,此次创业板IPO,联亚药业更换了审计机构。前次科创板IPO之时,联亚药业聘请的审计机构为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此次IPO变更为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创板对“硬科技”成色要求较高,在医药赛道偏好创新药、基因治疗、ADC等前沿领域;创业板强调“三创四新”,即创新、创造、创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联亚药业此次更换赛道是正常的资本战略目标调整行为。
在科创板IPO时,上交所曾要求联亚药业说明公司技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公司在研产品的主要优势,以及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等。
募投金额降低
与前次科创板IPO相比,联亚药业创业板IPO募投金额有所下调。
招股书显示,此次创业板IPO,联亚药业拟募集资金9.5亿元,投向产业化基地项目、药物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具体来看,产业化基地项目包含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两个子项目,拟分别投入募集资金3.06亿元、2.66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将新增10亿片剂和1亿颗胶囊产能。
此外,药物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拟分别投入募资额3.28亿元、5000万元。其中,药物研发项目将开展合计28个产品管线的研发工作,分别涉及妇科用药、高血压、中枢神经、糖尿病及其他用药领域,丰富公司的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与前次IPO相比,联亚药业在产业化基地项目拟投入募资额整体增加,但药物研发项目拟投入募资额出现明显缩水。
前次科创板IPO,联亚药业拟募集资金10.5亿元,其中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拟投入募资额同为5000万元。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两个子项目拟分别投入募资额2.59亿元、2.85亿元,药物研发项目拟投入募资额4.56亿元。
业绩方面,报告期内,联亚药业净利持续增加。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5亿元、7亿元、8.66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13亿元、1.16亿元、2.6亿元。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联亚药业方面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逾五成营收来自第一大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联亚药业存在大客户依赖问题,公司逾五成营收来自第一大客户。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联亚药业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9.37%、97.72%、95.43%。占比较高。其中,第一大客户Ingenus为公司贡献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98亿元、3.97亿元、4.4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36%、56.63%和51.87%。虽然整体看占比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仍保持高位。
资料显示,Ingenus为一家注册于美国的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药企,主要从事仿制药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致力于通过仿制药以提高药品的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开支,经营产品涉及120余种类、规格的仿制药,覆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女性避孕及健康等领域,并重点关注透皮、半固体、注射和缓控释等创新剂型。
联亚药业表示,公司与Ingenus于2013年开展业务合作。2013年以来,双方保持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涉及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若干产品于美国市场取得了领先的市场份额,并进一步合作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公司与Ingenus业务合作的开展均经双方充分沟通和审慎评估,并依合同约定执行,业务获取合法合规。
联亚药业也提示风险称,Ingenus享有公司主要产品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等于美国市场的独家经销权。如果公司与其合作关系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且公司不能及时寻找到可替代的经销商,则公司会面临相关产品无法正常销售的风险。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表示,对单一或少数大客户的高度依赖使公司风险集中。大客户可能因为市场策略调整、业务需求变化或其他原因减少订单或终止合作,给公司带来重大不确定性。
在艾文智略首席投资官曹辙看来,IPO公司对大客户过于依赖可能带来多种风险,公司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这些风险的影响,例如扩大客户基础、加强与潜在客户的联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同时,公司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以保持业务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