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上市公司频道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外科技园“牵手”,科技+产业共驱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马换换 王蔓蕾 网编:陶凤 2025-03-2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重构全球创新格局和经济形态。科技园区作为创新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领力量。3月28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坛聚焦全球视野下科技园区的时代变化和演进趋势,国内外先进科技园区和相关机构共同探讨世界领先园区的发展路径。作为我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中关村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市场各方也在不断支持中关村以创新需求为导向,谋划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助力中关村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前、做表率,加快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在当日的论坛上,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还与国外科技园进行了“牵手”仪式,进一步加强国家高新区与世界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融互促。

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培育

在国际视野中,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处于第一梯队和领先位置的高科技园区,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资源配置能力全球领先、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潮流的创新高地。

“从内在机理来看,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致力于打造适宜要素集聚、企业涌现、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综合体,形成集聚各类创新要素,适宜创新型企业涌现、高科技产业生长栖息的生态圈。”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高新区发展处处长周力在论坛中表示。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正加快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努力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走在前列。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在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将重点抓好“五个着力”。首先,着力提升原创策源能力,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区,构建体系化、集群式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其次,着力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全面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时,着力聚焦集聚全球高水平人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体系,培育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

过去一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辛国斌表示,“着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完善企业分类培育机制,提升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能级,支持更多企业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同样是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着力方向。

“一年来,北京市瞄准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深入实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介绍道,“去年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1万家,新增国高新1400余家、专精特新2796家、独角兽企业23家。企业集群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同时,辛国斌在会上表示,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还着力营造国际化创新生态,构建全球领先的创新服务网络,搭建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加强国际互融互促

近年来,中关村扎实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建设,以先行先试改革为动力,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源头,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为主线,以高品质园区建设为支撑,以开放、合作、拓展为路径,做实做好“高”与“新”这两篇文章。

“作为科技园区领域唯一真正全球化的专业网络,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始终致力于联通世界各地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促进协作交流,知识共享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推动科学技术与创新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国际科技园与创新区域协会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提到,“在中国,我们的成员单位涵盖30多家知名的高新技术园区,其中就包括本次中关村论坛的主办方——中关村科技园。”

放眼世界,中关村的国际合作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容”。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国外的联系,我们支持了中关村综保区开关运行。入区的企业可以享受研发设备的免税、研发料物的保税、入区货物视同出口就可以进行退税,平均可以减免7%的关税、13%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等,省时、省事、省钱,可以让大家更有资金、精力,专注于创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谈道。

科技创新成“最大增量”

近年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推进工作方面,周力谈道,要打造高质量科技供给策源地,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世界领先高科技园区建设的“最大增量”。同时,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既夯实基础,又发力高端,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另外,打造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建设全球性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技术成果交易平台,积极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推广“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高质量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建设一批专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孵化的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继续集聚全球顶尖的创投机构,打造国家高新区的“沙丘路”,持续强化科技金融创新赋能。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