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科创是硬核驱动力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4-01-24

北京两会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了代表和委员关注和频频提及的热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北京将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生命科学园已成创新引擎,中关村、昌平、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加速建设,高效能“科研生态圈”跨区联动等“大动作”,早已成为北京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

如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北京最显著的城市功能定位。

这个定位既是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北京积极布局“五子”联动服务和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子”。

1月22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产业、研发、资本、信贷等领域的培育服务行动,助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瞄准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北京要加快推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协调解决科技企业发展难题。

最重要的,依然是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最紧要的是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过去一年中,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创投到政府,北京的科创行动如火如荼,孵化和招引了众多科创企业,创新生态持续完善,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科创高地。

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北京重点开展“从0到1”原始创新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

以中关村论坛为窗口,2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发布,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而这些科技成果背后的科创力,离不开企业,它们通常是最重要的科创主体。在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科技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持续领跑全国。

2023年,北京交出亮眼的成绩单。全年GDP增长5.2%,产业复苏强劲。第三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514.4亿元,增长13.5%。

在全球经济普遍发展承压、国内经济发展逐步复苏之时,两位数的高增长无疑再一次证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力量正在加速向北京汇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聚焦高精尖,大量企业在类脑芯片、量子信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绿色能源等领域开辟了新赛道,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大力前行,成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识。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齐头并进,才能有效扩大与新质生产力相联系的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

这种需求的汇集让重磅创新机遇不断出现。这些机遇不是短时间内的一次性爆发,而会带来持久的链条效应,为超大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