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2023服贸会|防范金融科技新风险,大咖建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陈婷婷 李秀梅 网编:孟凡霞 2023-09-02

当前,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格式化金融产业,重塑产业生态。金融数字化还有哪些发展空间?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高质量地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9月2日,2023年服贸会中国金融科技论坛在首钢园区召开,与会嘉宾们一一回应热点。

嘉宾们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环境的推动和金融业竞争的需要,金融业务越发呈现出数字化的特征,金融企业们也纷纷投入巨大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实时化的建设。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数字化重塑金融边界

一直以来,金融业是服务业开放的重点领域,也是服务贸易领域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的运用赋予了金融业崭新的面貌,也让人们更加期待科技赋能之下的金融业的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度如何?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表示,从各大银行年报数据来看,上市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金额持续增长,其中,国有六大行的金融科技的投入均超过了100亿元,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投入增速同比增长超过了20%。除了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等技术重构,行业对金融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生产中心、后台中心等投入也在加大。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进一步透露,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全面转型的初级阶段基本完成。大型商业银行成功迈过了业务线上化阶段,进入生态化智能化转型阶段,业务促进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数字技术落地场景丰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力也取得长足进步。在金融科技赋能下,中小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也逐步探索走出了有特色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日渐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机、AI等底层技术与数字化场景深度融合,赋能了诸多金融业务场景。在华为金融系统部CTO赵刚看来,数据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服务体验产品创新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加强风险防控的必要前提。

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行业实现了对绿色资产情况、环境、风险信息等在线采集。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机构的风险预警处置自动化水平和提升效率,助力资管机构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应遵循金融业务底层逻辑

从目前看,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金融业务的本质和风险属性,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直言,金融是一个特殊行业,金融业具有涉众性,科技没有改变金融业的风险属性,并且由于技术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风险的传播,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

尚福林认为,技术是工具和手段,技术进步的确为人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很多便利。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诸如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等一些问题。当算法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基于自动化的机械逻辑,可能会让运算的结果对不同的群体造成差别化对待,在消费市场里面大数据杀熟,这种行为同样也可能在信贷市场中发生。

基于此,尚福林建议,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升级中,金融科技创新要遵循金融业务的底层逻辑和基本规律,金融标准不能迁就于技术手段,特别是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技术便捷而降低金融风险防范的标准。要让技术为金融服务,帮助实现金融功能,其中也包括防范金融风险的功能。

邢炜也表示,银行在尝试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要更加清醒地面对未来可能在业务合规、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时刻警惕隐藏在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背后的技术风险、模型风险和数据风险;要保障客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避免损失和信任危机的发生。

加快制定行业标准

对于金融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各机构加快投入的同时,行业更应该加快标准化制定,才能实现快速突破见成效,发挥数据最大价值。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邢炜表示,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日渐成熟的大数据、计算机、AI等底层技术与数字化场景深度融合,赋能诸多银行业务场景。一方面要丰富行业的协同机制,持续打造案例库、人才库、技术库,组织开展业务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助力银行业更好地把握数字化发展模式,如业务模式、技术方案、经验教训等,凝聚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也要推进研究赋能与标准制定,持续做好前瞻性引领性研究,从战略和顶层设计层面推进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大一些产品服务的标准供给,以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积极助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邢炜表示。

在李东荣看来,未来行业应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字资源整合。在我国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行业可以加快制定绿色金融、信用评级、技术应用、信息披露等标准,提高绿色资产评估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推进绿色金融的综合新型服务、碳金融产品交易、环境权益交易等绿色金融基础性设施建设,加快金融数据中心建设和灾备中心布局优化。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