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双碳“双考”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宋亦桐 廖蒙 网编:武杉 2023-05-28

如今,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性变革,完成“双碳”目标,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张“考卷”上,不仅要实现全行业减排,更要重视碳减排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所谓双碳“双考”。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多位专业人士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革命发展等内容建言献策。参会嘉宾认为,建立“双碳”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至关重要。风口已至,如何践行好“双碳”战略名片,激活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值得关注。

监测评价机制

在5月27日举办的“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多位参会嘉宾围绕如何实现“双碳”目标、能源革命转型内容建言献策。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必须制定出清晰明确的战略路线图和具体举措。“科技部将大力抓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落地落实。”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在致辞中表示,统筹协同相关部门以及地方低碳科技创新部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促进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的科技环境,加大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低碳科普;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新动能。

零碳能源是碳中和的基石与先导,零碳能源成本是国家竞争力和行业减排新技术应用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徐南平建议,重点发展光伏、绿氢、大规模长时化学储能三大标杆技术。同时,零碳流程再造是中国碳中和的重点领域,需要长期战略规划,构建基于低成本零碳能源的新型流程工业体系。另外,非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体系构建面临巨大挑战、碳汇与负排放技术急需加强趋势研判,这些方面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

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能源、资源和产业结构转型需求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为迫切。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朱庆山看来,实现“双碳”目标首先需要能源革命,而在工业化过程中,钢铁产业也对碳排放产生巨大影响。钢铁在我国所有行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约占所有工业碳排放量的30%以上。因此,钢铁超低碳技术的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正破题

2023年是“双碳”目标持续深化的一年,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低碳转型为主导。

助力“双碳”目标,新能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氢能为例,氢能的核心是切实降低企业能耗,为用能企业节省成本。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一文中明确应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作为一家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亿华通带来的参展展品是该公司自主开发的180kW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这项系统全自主开发了智能网联控制算法,大幅提升了氢电之间能量转换效率、动态响应速度。

亿华通总裁付晓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氢能等零碳能源实现化石能源的替代,目前看最可行的方向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氢能作为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在特定地区和应用场景下,解决可再生能源长周期、大规模的储能问题,是实现国家能源用能体系转型的重要方式。

燕山石化公司也是众多布局新能源业务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以氢气新能源作为绿色能源转型升级的方向,从制氢、提纯、场景应用、氢能技术研发以及分析化验实验室等多领域,助力公司加快向绿色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燕山石化公司首席专家李军良介绍称,氢气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除目前交通用氢外,氢气在石化、钢铁、建筑及储能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其关键是降低成本,并做好氢安全知识的普及,推动氢能全方位发展。氢的应用关系到多领域的技术进步,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看来,走好低碳治理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变能源结构,另一方面是提高能源效率,目前新能源发展前景无限,但也需要注意到市场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高就会容易造成业绩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步企业如何实现较好盈利能力还有待观察。

投入成本挑战

“双碳”背景之下,乘风而起的不只有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行业也在朝着节能减排方向不断努力。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要求,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也成为国家关注重点。

不过,在发力“双碳”这条道路上,企业走得也并非一帆风顺。李军良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氢能源与传统能源进行竞争,面临着成本挑战,这个成本包含氢的本身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终端应用装备的生产成本。以绿氢为例,绿氢生产成本较煤制氢或工业副产氢等现有的制氢成本高,还需从风电、光电及电解水制氢效率等多方面进行技术提升”。

付晓明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进一步指出,“现在的化石能源用能体系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如果要达成‘双碳’目标,就要将原有的用能装置替换掉,就会面临投入成本高等重大挑战。其次就是以氢和氢衍生的用能部分装备,在技术上和成本上处在示范应用期,这些装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技术攻关和规模化量产,才能实现更好的性价比”。

实现“双碳”目标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实现“双碳”目标可能存在的挑战有多种。从技术来看,清洁能源技术、能源存储技术、碳捕获与利用技术在成本、效率和规模化应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经济方面,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大规模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成为一大难题。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廖蒙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