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告

依法保护得物正品认证服务

打击仿冒“得物包装”案入选全国十大商标行政保护案例

网编:王巍 2023-04-27

近日,“90后夫妻假造30万得物防伪扣被判刑3年”话题冲上热搜,不法分子通过制售仿冒得物防伪扣,欺骗消费者牟利。为了打击这种现象,得物App联合多地警方在全国抓获多个制假售假团伙,司法机关公开审理并作出判决,让侵权行为受到了法律制裁。除了司法机关,国家行政执法部门也出手了。由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一起仿冒“得物防伪包装”案,于今年4·26知识产权日入选了“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十大案例”。这也是在品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一次集中体现。

企业供图
央视报道假冒“得物包装”案件

得物“防伪包装”

承载品质信任

在传统的网购服务基础上,得物App独有一套“正品认证”的交付标准——包括极光蓝包装盒、黑色Logo胶带、防伪扣、鉴别证书在内的“得物防伪包装”。在得物App购物后,商品会通过“得物防伪套件”打包,发送给消费者,消费者收到得物的“防伪包装”,代表着商品已经过严格的查验鉴别,被认证为正品。正因如此,“得物防伪包装”成为了消费者心目中的正品认证标识,也因此被不法分子盯上了。

2021年,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称某商城内一摊位销售涉嫌侵犯“NIKE”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运动鞋。在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该商家所售带有“NIKE”商标的运动鞋鞋盒内附有“得物”鉴别证书,该鉴别证书写有“经鉴别师鉴别为全新正品”,且鉴别证书下方印有带有“得物”二维码,经得物鉴定,该商家所售运动鞋中的鉴别证书,非得物出具,得物也未授权他人出具。带有“得物”文字商标的鉴别证书为侵犯得物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

防伪证明材料是得物App提供鉴别服务的标志,也是网络用户以识别“得物”平台服务的标志。经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2022年1月5日,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售假卖家作出行政处罚。

从保护商品商标到服务商标

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

制假产业链上,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到对服务商标的仿冒,根本原因在于当代社会消费观的变化。

“以前是品牌被仿冒,现在平台被仿冒。” 上海杨浦区检察院检察官罗宾表示,“正是因为得物平台的‘先鉴别,后发货’,保障消费者安心买到正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是制假、售假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对商标的管理秩序,还侵犯了得物App对注册商标的专用权。”

此次打击仿冒得物“防伪包装”案入选全国十大行政商标保护案例,意味着新型购物平台的服务价值和“服务商标”受到国家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的重视和肯定。浙江省数字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艳东认为:“消费者基于信任选择可证明商品来源与品质的服务平台购买商品,商品与服务商标已密不可分。本案针对得物等新兴的提供创新服务的在线市场服务平台,通过肯定其服务商标权益,保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商品市场的繁荣。”

近年来,国家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合力持续打击“仿冒得物包装”。2021年3月,得物App协同上海警方查获仿冒的“得物包装”130余万件,16名被告人因构成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2023年,一团伙因仿冒并对外销售30万个“得物防伪扣”,被杨浦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上海杨浦区人民法院法官黄莺表示,“诚信的市场经济需要法治来保障,面对制假售假的新业态新挑战,一方面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从业者应引以为戒,不可抱有侥幸心理,需知违法必惩”。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