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一城“不大” 众城“不小”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3-01-20

1月19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让北京减量发展轻装上阵,让城市副中心更好地承接首都功能疏解,让雄安成长到可以把重要的城市功能装进这个空间,这些话题在两会期间被代表们热议。

作为“五子”联动中的重要“一子”,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了共识,汇成了合力,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不断成型,一系列重大项目也在三地人见证下从纸上落实到了地上。

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必须坚持不懈抓好。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重点围绕“3+1”主导功能抓好项目落地。

“通勤圈”通过完善区域快线、延伸公共服务,形成同城化效应;“功能圈”重在唱好京津“双城记”,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产业圈”把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新突破点,优化产业布局。

三地之间交通运输设施的共建共享,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再次规划,让大家切身感觉到三地的空间距离越来越短。

而无论是城市副中心的赋能,还是雄安的成长,意义不在于轰轰烈烈地建设,而是要拿出一套科学的核心制度设计,让市场发挥作用,能够接纳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进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活力有创新、而不是单纯功能增减的区域发展状态。

优化产业布局。让一些旧桎梏被打破。产业有了新归位,意味着资源会去到最适合发展的地方,让二次选择成就彼此的“二次创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始于2014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北京、天津、河北,对首都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而作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

在过去的八年中,北京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两翼”,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从谋划蓝图向重点突破转变,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实现了快速突破。因此,协同发展最大的意义不是“独乐”,是“同乐”。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