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企业生存更加艰难。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裁员,全球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这背后其实是商业的不确定性。
先说规律性的东西。大家知道,每家公司都有生命周期,而我们应该聚焦在稳定期。
一家公司第一阶段叫初创期,就是我们的创业初期或者大公司里的重新创业期,比如说原来业务不做了,再做一个新业务。或者大集团新增业务线。
第二阶段就是快速发展期,每年业绩增长都超过30% 。
第三个阶段就是稳定期。什么叫稳定期?一家公司可能连续三年业绩增长都低于10%,或者出现负增长,这个时候就到了稳定期。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就进入成熟期,就变成成熟的大公司。
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我们希望这家企业它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希望企业在活着的时候有高质量的发展。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寿命比较短?第一,生命周期是客观性的。第二,我们再看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从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变。我举个例子,我父母那一辈最爱买黄金旺铺,因为那时候中国生意都在线下。
这就是中国商业的第一波浪潮,叫线下贸易。它有核心特征,比如说信息不对称,那个时候渠道为王,不管是五粮液、茅台、洽洽瓜子、国美都是渠道为王,企业跟消费者之间是断裂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量的产业都聚焦在制造业和贸易公司。我们以A股上市来看,这些公司差不多20年以后,做到200亿到300亿的市值。
然后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浪潮。互联网第一批叫门户网站,比如网易、搜狐、新浪;然后进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的时代,再进入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的智能化商业。
这背后其实是科技和技术的推动。比如说电商生意,这个行业在中国已经是第三浪了。
第一浪叫做平台的交易,比如说像阿里巴巴,用户交会员费,到平台上免费获取买家信息,那个时候没有别的生意模式,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它没有信用的支付体系。
互联网电商的第二波,有京东、淘宝、唯品会等电商公司。我们称之为货柜电商。这波商业机会中孕育了很多品牌。
从2019年开始,大家在研究智能商业。淘宝是2015年做到了千人千面的智能化商业。全媒体平台兴起后到了兴趣电商时代,通过内容去给用户粉丝植入心智模型,所以极度重视内容质量。
商业千变万化,基本每隔10年,从全球到中国
整个产业链路、客群、获客模式、营销、品牌端都在变。
总结一句话就是,这个时代无论你变不变,世界都在变,客户在变,客户的需求在变,做产品的逻辑在变,做营销的逻辑在变。
商业的千变万化当中,就会出现一个必然结果,很多公司会被时代抛弃。
202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下行元年,这年“中概股”变成“中丐股”,互联网走下神坛。我们也经历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陨落,产业互联网和跨境电商兴起,元宇宙概念大火,平台的流量红利消失,线下门店遭遇重创,微信视频号崛起……
产业变化永远是此消彼长,打得很多企业家措手不及。
每隔十年的变数尚且这么大,更何况我们已经来到中国百年巨变的关口。
在此消彼长的产业变革和更新的周期,第一,每家企业怎么样保证自己不跑偏方向生存下来。第二,我们怎么样能够抓住机会去发展。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关注和研究国家政策,已经确定的趋势有以下几个:
1.各行业从粗放式走向高质量发展。
2.我们国家从人口红利期转向人才红利期。
3.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趋势。
4.组织的发展、人的发展跟不上商业时代中业务的发展变化。
在困难模式下,如何找回信心?
这些年,通过我公司的变革、转型,还有帮助几千家企业做转型,我总结出了五条应对困境的经验。
第一,好的心态
从全球到中国,经济危机我们经常碰到,困境也经常碰到。比如说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是有危机的,上世纪80年代日元又贬值,那么在经济泡沫破裂的情况下,日本进入了大萧条时代,绝大部分的日本企业都倒了。但是稻盛和夫的京瓷反而不断地增长。
因为日本社会是员工终身雇佣制,所以当时稻盛和夫跟工会主席商量,说京瓷能不能先不给员工涨薪了,因为前几年日本都是经济上行。
如果依然给大家涨薪,可能三年以后,整个
京瓷的员工都失业了。工会主席也很智慧,去跟整个京瓷的工人开会,告诉大家因此要共渡难关,我们要众志成城,不加薪水。果然过了几年以后,日本80%的企业都挂掉了,但是京瓷的规模翻了好多倍。
每次有危机来的时候,市场的需求还在,所以这可能是企业的机会。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经济就是个抛物线,它不是上涨,就是下行。
我们只是以前非常擅长去做经济上行,就没有经济下行的经验,所以我们要跟稻盛和夫一样去积累大量经济下行的经验。
我们要学会怎么过好日子、怎么去过苦日子。我们一旦掌握过苦日子的经验,反而是能在困境中腾飞的。
从全球到中国,每家好企业都诞生在“冬天”,上一波互联网大泡沫后出现了百度、腾讯和阿里,就是因为“冬天”他们会去修炼内功。
好企业都是“冬天”里的孩子,困难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第二,一定要做深度的思考
转型升级需要企业所有者系统化地深度思考。曾鸣教授说过未来理想的商业模式是c to b,直接能够让客户找到企业做生意,彻底去掉了中间商。但我想未来30年,这个模式和以前的模式是并行的。
企业要做到整个产品矩阵大的变化,包括营销的颠覆式创新,从线上到线下,运营的手段、品牌的不同的打法,人的所有的打法,技术端的支持,它是很多条业务线共同打造的结果。
所以我经常说,线上线下一体化,对任何一家
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是个最大的组织变革。
表面上是我在线获客,背后它要联动供应链,联动营销,联动广告,联动品牌,关键是背后那些人怎么能够会这些东西。
第三,员工的众志成城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们公司能做成?我们25天在线的营收就超了线下的收入了。我觉得首先是信心。员工一定是团结的。想要大家众志成城,首先老板应该有必胜的信心。
其次就是团队。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公司也有80%的人没事情做,因为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停掉了,那时所有的收入都是线下。
然后我挑了10个人做转型。我看账上的钱还够支撑半年的,所以我跟他们讲半年转型成功我们就不裁员。
因为裁员是最容易的,但是裁完员以后留下的人,信心也不够,他们会觉得自己不过是老板的一个工具,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裁。
所以我就没裁员,但我也很坦诚地告诉他们:账上的钱够公司活6个月,这6个月转型不了,大家都一起死。
我觉得正是因为公司对员工的真诚,所以员工也愿意跟公司一直走下去。那个时候,我们手机也买不到,就把我家里的旧手机全拆了。
那年北京下了5场雪,我们打不到车,所以他们每天走10公里往返,然后还有人睡在我家,三班倒,一天干19个小时。
第四,如何降本增效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降本增效。但我想说,降本不是单一的人员问题,要考虑效率。
如果说占成本第一位的是人员,那就是个轻资产公司,恐怕降本裁员是比较有效的。如果说是一家重资产公司或者是厂家,要看效率是不是占第一位的。
所以企业首先要知道,降本是降什么。其次在
困难面前,无论是供应链也好,员工也好,都可以找到非常好的机会,找到性价比更高的东西,所以我们大家都会去降本。
但我认为降本更多的是平时要做,而不是在困难的时候去做。
降本之后,增效是很重要的。
有个企业家跟我聊天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听懂了。问他:你来找我的目的是不是想裁员?他说:是的,因为公司上市的原因,需要体现大量的利润,所以想借助裁员提升利润。
但我分析他的业务以后,发现业务在暴涨,订单在暴增。我说暴增的话,裁员后没人干了,服务就不满意了。
后来我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人效,他的人效只有60万,那么我就问他:如果说你的人效做到80万的话,是不是不用裁员。他说:如果人效能做到80万,我可能还要加人,而不是裁员。
所以,我们要花大量时间去提效。
第五,组织创新
创新里面分多类创新,第一类业务创新,第二类管理创新,第三类文化创新,第四类制度创新,第五类数字化创新。
大家比较熟悉的产品、营销、技术、品牌都是业
务端的创新,但大家会忽视管理端、文化端的创新。
比如传统企业,今天要做互联网,如果说完全不能够理解互联网的文化,肯定做不起来,因为互联网文化里面非常精髓的是以客户为导向。
然后追求极度的效率、追求速度,这些东西都是互联网文化中非常典型的。如果说文化没有调整过来,创新业务很难有土壤做起来。文化就是土壤,什么样的土壤,它中间就能够长什么样的业务,这就是文化创新。
总结一下:
商业变化浪潮注定席卷而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巨变,都要回归商业本质,回归企业经营本质。我们应该想如何让企业活得更久、更好,如何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们不是没有企业家精神,而是太多资本催生了很多伪企业,真正的企业家都在老老实实做事,因为企业经营永恒不变的是:回归经营之本。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