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西街观察

消除新冠歧视刻不容缓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段跃 2022-07-13

一些新冠痊愈后的人,正在遭受另一种“后遗症”。

几天前,有人遭受就业歧视、被迫露宿上海街头引发关注。露宿街头并非孤例,网传躲在虹桥卫生间的阿芬,同样因为“阳过”找工作屡屡碰壁,被迫寄居火车站,后来在多方帮助下才顺利找到工作。

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有些地方,就业市场的新冠歧视还蔓延到了公共场所。佛山大剧院因规定“历史有阳”人员不得观剧惹众怒。受到外界批评后,大剧院作出道歉,并称相关表述不准确。

“阳过”就该如此吗?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11日表示,一视同仁地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不得歧视。社会各界应对新冠阳性康复者给予更多关心关爱,不能“贴标签”,不在他们工作生活中“设门槛”、让其生活在阴影下。

人间冷暖,经历的人最能体会。社交媒体上频频曝出的类似案例说明,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如果仅仅是医学上的康复,似乎并未走完这条康复的长路。

因疾病而带来的工作歧视,其实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医学上康复的效力,还不足以证明一切。

康复者本是归来者,但归来却并不意味着一切如常。康复后所面临的困境,可能存在于人际交往、职场打拼、公共生活,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

没有科学依据和法律支撑的条件下,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疏离康复者,因为对病毒的恐惧而歧视,不仅是非人道的,也是极不理性的。它会给受到疫情波及的人和家庭带来更大的创伤,也会对整个社会防疫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用人单位即便有人之常情的顾虑,也不应当简单粗暴“一刀切”。这样既给求职者带来伤害,也给企业声誉带来影响。短期看上去为了防疫大局,不惜“歧视”以保万无一失,实际上,这是有悖于科学防疫、精准防疫的层层加码。

相对于初代新冠病毒,当下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染性提高,但是,病人重症率、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谈“毒”色变。这也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宣传康复患者没有传染性的科学知识,用常识去消除恐惧,用科学去战胜隔阂。

防疫是一场全社会的系统工作,需要医学上的攻坚克难,需要基层治理的层层精进,更需要社会各环节在法治的框架内协同合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阳过”不是被歧视的理由。在防疫常态化阶段,立即纠正新冠歧视的意义不亚于防疫本身,只有每一位患者得到有效救助,每一个康复者被公平对待,劳动就业权利、正常生产经营权利受到依法保护,才是稳经济、稳就业、稳预期最基本的保障。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