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魏蔚)6月3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意见稿》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与境外接收方订立合同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签订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以下简称“标准合同”)。
个人信息处理者与境外接收方签订与个人信息出境活动相关的其他合同,不得与标准合同相冲突。
依据标准合同开展个人信息出境活动,应坚持自主缔约与备案管理相结合,防范个人信息出境安全风险,保障个人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个人信息处理者同时符合四方面情形,可通过签订标准合同的方式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一是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二是处理个人信息不满100万人的;三是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未达到10万人个人信息的;四是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未达到1万人敏感个人信息的。
同时,《意见稿》提出,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前,应当事前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重点评估以下六项内容。
一是个人信息处理者和境外接收方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方式等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
二是出境个人信息的数量、范围、类型、敏感程度,个人信息出境可能对个人信息权益带来的风险;
三是境外接收方承诺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履行责任义务的管理和技术措施、能力等能否保障出境个人信息的安全;
四是个人信息出境后泄露、损毁、篡改、滥用等的风险,个人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渠道是否通畅等;
五是境外接收方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法规对标准合同履行的影响;
六是其他可能影响个人信息出境安全的事项。
据了解,标准合同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个人信息处理者和境外接收方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名称、地址、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二)个人信息出境的目的、范围、类型、敏感程度、数量、方式、保存期限、存储地点等;(三)个人信息处理者和境外接收方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与义务,以及为防范个人信息出境可能带来安全风险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等;(四)境外接收方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法规对遵守本合同条款的影响;(五)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以及保障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六)救济、合同解除、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
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在标准合同生效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备案。备案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标准合同;(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报告。
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所备案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标准合同生效后个人信息处理者即可开展个人信息出境活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