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西街观察

用法律给天降“红码”一个说法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2-06-14

6月13日,网络流传的信息显示,前往郑州沟通村镇银行“取款难”的储户被赋“红码”。14日下午,河南省卫健委回应称:接到外地来豫储户被赋红码的投诉,正调查核实。

据媒体报道,这些健康码突然变红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河南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只要是储户,哪怕不去河南,扫一下郑州车站的场所码,健康码就会变红,但其他人扫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怪事。

根据河南省健康码赋码规则,确诊病例、密接隔离、特殊工作人员、境外入境以及高风险地区来人等可以赋予红码。从规则上来看,现在被赋予红码的人似乎哪条也对不上。

规则之外,本该用于疫情防控的健康码,为何会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出现红码,令人费解。舆论最忌惮的便是健康码作为他用。今天可以因为取钱的问题赋红码,明天就可能因为别的事赋红码。理由不同,但殊途同归。在法律框架之外,被基层滥用于与防疫无关的其他治理目标。

健康码关系居民个人隐私,成为传染病学流调工作的重要工具。而健康码颜色切换,对应不同风险等级,直接关系着居民日常生活。居民让渡隐私维护公共利益,只能服务于有法可依的防疫需要,而不是个别单位的为所欲为。

政府部门、疾控机构、社区、单位、公共场所等各类组织都成为法律上或事实上的确诊病例信息采集主体,所有主体都有确保居民隐私不被泄露、个人信息不被违规使用的责任。

没有依据被赋“红码”,无论是否存在健康码被用作其他,都不能一直悬在空中。从天而降的红码是谁决策的?程序和理由是什么?在储户、银行、政府防疫部门三者之间,原本正常的存储行为、防疫要求,为何变了样?

如果真出现为了其他目的调控健康码限制特定人员流动,则是违反防疫法规,有关部门必须彻查真相,严肃处理,彻底追责,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而及时回应,只会后患无穷。不仅会损害健康码的威信,甚至将防疫与社会生活对立起来,损害公众对防疫的支持。

大数据赋能之下的健康码,不能逾越法治的边界。“专码专用”是使用健康码的基础,健康码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行政权力的滥用之处。

要保护公众个人信息,防范健康码中的个人信息免遭泄露或滥用,就需要加强对健康码的管理,在用健康码进行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要坚持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原则。

健康码服务于疫情防控,并且只能“精准”服务于此。防疫依法依规是全体民众共同参与防疫的共识,也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共识。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