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西街观察

违背科学的过度消杀不可取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段跃 2022-05-15

当“消杀”成为各地防疫的基本操作时,不规范、不专业的消杀行为也频频引发争议。

上周,江苏睢宁防疫人员“入户消杀”的视频在网络流传,挑动了不少网友的神经。5月13日,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南新六村大量投放消毒片,导致小区内散发消毒片味道,还引起有的居民身体不适。

5月15日晚,北蔡镇防疫办通报,已责成整改,并向居民表示歉意。上海市爱卫办表示,要求各区以此为戒,提高消毒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杜绝此类不规范消毒现象。

频频引发争议的“消杀”,实际上是“终末消毒”的一种。视频中的消杀场景在居民家中,而南新六村投放消毒片则是在公共场所,无论是哪一种,如果操作不当,都可能对居民生活及公共环境带来新的健康隐患。

消毒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但前提是消毒要做到科学、精准、专业。中国疾控中心消毒专家曾多次提醒,简单的往街道上或是车辆轮胎上反复喷消毒剂都是过度的,起不到切断传播途径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作出提示,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方式传播,但不是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

在疫情期间对外围环境的过分消杀,源自一些地方基层对病毒气溶胶等可能传播方式的担忧。这是人的自然心理反应,但这类反应不宜过度,更不能机械执行。

消毒剂普遍具有挥发性,如果在公共场所过度消毒,会影响途经人员的健康,而对外部环境大范围消毒,残留的消毒剂也会造成污染。

疫情期间,防控为先,要在合理、适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消毒是技术活儿,对成分、浓度、时长、方式都有要求。尤其是使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必须进行“避人”操作,让人免受其害。

没有科学依据的大面积消杀,适得其反的过度行为,不仅不会对防疫工作有所助力,反而会浪费资源,造成形式上的虚假安全,增加民众担忧,并给环境、人与物品带来损害。

在这场与病毒对抗的持久战中,我们总结了大量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经验,同时积累了应对病毒的一整套流调、收治、消杀规范。

但随着防疫的常态化,这些政策规范如何执行,实际操作如何更加合理、精准,有据可循,都将直接影响常态化防控的最终效果。

比如,一再陷入争议的消杀,其覆盖范围、技术指引、人员要求,都应有更好的科学规范和标准更新,才能获得民众更大的理解和配合。

疫情相关信息经常牵动人心,那些易引发争议误解的不科学行为,必须引起关注。而以捍卫居民健康为出发点的防疫,不能反过来给居民添堵,为健康增忧。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