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广告

不止于To C,成立新事业部的中公教育还要To B和To G

出处:北京商报 网编:段跃 2021-12-30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及相关新型专业。与此同时,对校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进一步倒逼其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进程。但多年以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直是个不温不火的话题,多数企业和院校都秉着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行业也陷入了“你玩你的,我干我的”的怪圈。在此境遇下,中公教育率先打破僵局,提出了自己的校企合作新思路,为产教融合注入新鲜血液。

成立职教事业部

中公教育的“入学梦”

日前,据中公教育官网消息表示,公司已于近期完成内部项目资源整合,成立了新的事业部——职教事业部。新事业部将整体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三端”需求建设,着力打造生态资源整合、智慧服务、产教融合、平台科研、教育服务“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运营体系,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从中公发布的消息不难看出,公司下一步将重心放到了B端和G端,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环节。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职教事业部将持续发挥集团全产业链力量,围绕产业核心优势、创新校企合作、特色人才培养等多个板块,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目标,不断推进职教产业发展,打造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结合当下职业教育大环境分析,中公之所以成立新事业部力求打开B端及G端市场,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近两年疫情反复的影响,强调线下场景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日子并不好过。课程教学的走走停停,使得本就培训周期短的职业教育被切割得的更加支离破碎,企业C端市场的收入也随之锐减。因此,对职教机构自身而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势在必行,而企业、学校无疑是一块有待开垦的战略高地。

另一方面,在万物互联时代,企业尤其以互联网为导向的公司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字化人才更加渴望。但碍于师资规模、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些职业技能的培训对地处二三线甚至更低层次的城市而言,可谓困难重重,往往无法达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介鉴于此,中公这样的职教机构就有了用武之地,依托于职业、教育这两个先天属性,职教机构能够协助学校端为培养人才提供专业指导,也能清晰了解企业端的需求并与之对接。

由此,中公教育成立职教事业部发力“三端”,既是缓解自身发展压力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结合当下境遇冷静判断的结果。为校企合作搭建一座桥梁,担当产教融合的一剂润滑液,实现多方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产教融合非一朝一夕

合作之路也早有布局

事实上,中公教育选择开拓企业合作、产教融合这条路并非心血来潮。这一点,从中公教育在企业、高校上下的“功夫”就可见得。据了解,早在2014年,中公教育就洞察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领域的机遇,专门组建团队开拓业务,并将其放在了“优就业”事业部下管辖。

此外,中公教育管理层曾不止一次阐述高校市场对公司的发展意义,其认为,“省考公务员报考群体每年有500万,其中65%来自高校学生群体。而在这300多万的高校学生群体中,以大三、大四的学生为主,生源定位精准,所以中公和很多高校合作,从本科院校到覆盖专科院校,以便让高校学生群体在大学期间就对中公有所认识”。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也曾提到,渠道重心将进一步从总部和省城向地级市及县城下沉,同时大力拓展和创新高校渠道。

基于此,中公教育这些年先后与全国多所学校达成全面合作。2019年,中公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共建产教融合项目,双方就积极推进专业共建、课程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方向进行了洽谈沟通,同时正式签订合作协议;2020年,中公又与汉口学院开展全面合作,建成落地了该校首个集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据悉,此次合作是中公开展“百校联合办学”计划以来,在湖北地区合作最深入的一次,预计五年将累计投入千余万元资金。

据悉,2018-2021年,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中公与全国上百所院校联合申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其中涵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

截至目前,中公教育已共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融媒体产业学院、数字文创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多个学院。尤其在智能化升级方面,中公教育与各院校打造了平安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帮助学校从教务管理、行政办公、智慧班级和平安校园等方面进行数智化升级,提升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

除学校端以外,中公教育同样没有放慢在企业端的步伐。今年8月,中公教育与教育科技公司苏州富纳艾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面向高校、职业院校、技术院校进行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同样在8月,中公教育又同腾讯教育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产学合作、云计算、内部协同、用户连接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从服务水平以及规模数量上看,中公教育将前沿技术点与数十年教培经验相融合,目前已经能为多个行业的不同企业提供近10万门专业性强、应用型性强的课程,可根据实际生产就业需求,还原企业大型项目实操过程,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此次中公教育专门成立事业部,将这部分业务单独剥离出来,势必会继续加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领域的探索,可见其对To  B和To  G发展的雄心。

不仅机遇 还有挑战

有“门槛”才显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相继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直接表明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换个角度看,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效果可能还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强。

目前,在校企合作环节上,风马牛不相及是常态,企业、学校合作时往往陷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窘境,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协同度不够默契,产教分离现象较为明显。且由于行业本身复杂程度高、企业执行能力弱、信息沟通效率低等因素,赛道内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合作融合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默默收场。

正因为产教融合门槛不低,校企合作不是简简单单1+1=2的游戏,所以对率先跑通的玩家而言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且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继续补充完善,这一市场的前景愈发明朗,留给企业、学校施展拳脚的舞台越来越大,中公教育成立职教事业部便是顺水推舟的表现。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试点方案》,着重强调职业技能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提出将校内的职业教育和校外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中公教育等一众校外职业培训机构与学校合作起来更加有底气。

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近几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政策更加明朗,现在一些地方院校新专业批准更快、效率更高。审批下发之后,更有利于高校与机构开展合作,形成后续有效对接。董事长李永新也表示,中公教育将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的实施政策,聚焦市场人才需求,着力培养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