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通州:从卫星城到“千年大计”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王晨婷 摄影记者: 网编:段跃 2020-08-06

7月,北京环球度假区已实现结构封顶,进入骑乘与表演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城市绿心内,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基本已经完工。这些位于城市副中心的重大项目,即将在几年的高速建设后揭开面纱,于近期正式运行。

“新两翼”的确立、北京市级行政中心的搬迁、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推进,城市副中心的每一步进程都聚焦了大量目光。但在“千年大计”背后,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规划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深入和细化。

应治理首都“大城市病”而生,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而去。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希望,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图景徐徐展开。 

· “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 ·

4月24日,通州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倪大伟来到通州区政务服务中心领取树木砍伐许可证明。所领取的证明上,右下角盖章单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右上角则有“副中心建管工伐(2020)0001号”的字样。

这是市级赋权副中心生效后的首个审批事项办结,仅用了1个工作日。

行使市级赋权是副中心在改革中的一项创新探索。4月14日起,由副中心管委会行使17项市级行政权力,加上市级相关部门发文授权的13项其他事项,形成市级首批赋权“17+13”基本架构。

市级赋权意味着什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看来,这是副中心行政体制的一次重要改革,真正实现了“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

副中心管委会综合局副处长徐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市级赋权也意味着副中心规划建设更加高效。现在副中心正处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密集期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的加速期。通过此次赋权,副中心不仅可以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提高审批服务效率,而且可以减少政府部门间协调程序,简化中间环节,有效打通市区两个循环。”

同时,按照“六里桥能办的事在副中心也可以办理”的目标,副中心政务大厅各项建设工作也在全力推进中,确保2021年投入运行。

从“副中心的事市里办”到自己办,再到六里桥的事也能在副中心办,不仅是服务建设效率的提高,更体现了副中心作为北京两翼之一,在设立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之后的又一实质性体制机制创新。

与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揭牌几乎同时公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历时五年编制,是中央层面批复的首个控规。

规划明确,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城市副中心未来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的发展目标。

· “举全城之力”建设一翼 ·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到通州区全域的906平方公里。从北京历史上的“东大门”到城市副中心所在地,这一“千年大计”绝非一蹴而就。

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历来为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其名即取自“漕运通济”之意,明清时期素有“一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美誉。

通州的定位也随着北京的发展经历了几番变化。在1983版《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就提出“积极发展远郊,着重发展卫星城镇”,当时的通县即4个重点规划建设的卫星城之一。在1993版总规中,明确指出“东部和南部是北京未来发展重点”,通州也再次入选规划确定的14个卫星城。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新城”的概念也在这版总规中提出,其中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在南苑或通州潮白河与北运河沿线的地区预留行政办公用地”,更是为未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的搬迁埋下伏笔。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2010年左右,北京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等导致的“大城市病”也逐渐显现。为缓解“大城市病”,城市副中心的概念雏形逐渐清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副中心步入实质化的操作阶段。按照新的定位,北京“举全城之力”建设的城市副中心,将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从“东大门”到卫星城,再到城市副中心,每一步深入都体现了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严谨和创新。除了行政功能和中心城区压力的疏解,城市副中心也将带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呼之欲出。

· “众星拱月”统筹疏解 ·

总体定位明确、建设快马加鞭的同时,副中心的规划还在不断细化完善中。胡九龙透露,目前副中心“1+12+N”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建成,规划深度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

副中心管委会规自局副处长李涛介绍,“1”是作为统领的城市副中心控规,已于2018年12月27日正式批复,是未来副中心的一张蓝图。“12”是在155平方公里中划分36个家园为基础的12个组团。12组团的深化方案,目的是把控规系统性的要求进一步细化。“N”则是从城市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结合国际国内的先进案例,形成若干个专题专项导则,比如街道设计、滨水空间的设计。通过“1+12+N”的体系,让控规真正能“一张蓝图绘到底”,而且能够实现好。

副中心首个开始建设的社区家园中心位于中仓街道。“咱们这儿原来是个上世纪80年代建的锅炉房,占地800平方米左右,从2011年引入热力公司之后就废弃了。因为社区有2000多户人,原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太小了,就想能不能把这片区域进行改造。作为老年活动室、棋牌室等,形成一个家园中心,来丰富居民的活动。这个规划从2018年底开始谋划,今年4月正式开工,预计年底竣工。”中仓街道社区建设办副主任李迪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在李迪阳看来,随着老城“双修”的推进,老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明显更宜居、更便民了。副中心老城区规划范围约58.5平方公里,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也涉及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外,外围还有许多特色小城镇和农村。“在规划定位上,副中心还将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其实就是希望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和农村能够协同起来,形成‘众星拱月’般的布局方式,共同发展,也共同承担中心城区的疏解任务。”李涛表示。

例如距离副中心核心区10公里的漷县镇被定位为“健康小镇”。坐落在漷县镇的甘李药业副总经理宋维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漷县镇近几年不断引进健康相关产业、医药制造业、医疗卫生产业等,为漷县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也会为落户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资源。”

与此同时,民生工程也加速落地。北京学校中学部及共享区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9月外檐亮相,年底完工。景山学校通州校区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已完成35%。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完成整体土护降总量的25%。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完成现场围挡搭设。儿研所通州院区完成方案设计招标。

· 职住平衡留人留企 ·

人随产业走。想要引导中心城区人口转移,除了着力打造和谐宜居之都,推进职住平衡,“宜居又宜业”也是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核心。

“副中心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成立了由副市长、城市副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隋振江任组长,全市19个市级部门和结对区组成的副中心市级产业专班,就是要‘举全市之力’推动副中心产业发展,市级各部门的资源都在向城市副中心倾斜,市级层面能突破的政策优先在副中心先行先试,将副中心打造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副中心管委会发改局副处长张腾介绍。

副中心的发展也吸引了企业的目光。佳华科技从2013年起在通州承担智慧环保的建设工作。“通州有很好的科技土壤,我们在人才、技术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帮助,‘通八条’惠企政策也正逐步享受到。”佳华科技副总王振廷谈道。

王振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们对于副中心规划也是时刻关注的。2016年将企业总部迁到通州,也是看好这一战略。也希望借着我们在物联网领域的一些优势,参与到副中心的建设中来。目前我们在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方面也有些涉足,在副中心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项目推进落地起来也是比较有劲的。”

随着副中心建设,通州的产业转型也走上快车道。以发展新金融、绿色金融作为明确定位的运河商务区快速崛起;张家湾设计小镇将承载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疏解,打造全市应用场景的示范基地;以环球影城为代表的文旅区更是潜力无限。

据通州区商务局透露,从通州区的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在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通州区第三产业产值相比2015年增长了一倍。其中商务产业支柱地位凸显,占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基本稳定在20%左右。 

在产业链条上,要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与新城、北三县组成的三个产业圈层,根据产业对于人群、技术、资本等要素的不同需要,实现产业在圈层间的流动,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降低产业成本,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只有通过长的产业链来吸附,才能更好地留住企业、留住人才。北京商报记者 王晨婷

【亲历者说】

副中心管委会规自局副处长李涛:

“1+12+N”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建成

北京商报:城市副中心从规划到建设,每一步都吸引了大量的目光,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副中心在规划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变化?

李涛:1993年,通州就是北京一个重要的卫星城,2005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它是三个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2012年后,随着“聚焦通州”的提出,通州区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2014年,逐步形成了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成为北京“新两翼”的发展战略,我们也迅速开展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首先是从空间设计开始,形成了副中心规划的18点共识,之后进一步统筹产业发展、教育配套、医疗设施等各种专项规划要求,在空间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了这个规划。

北京商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统领下,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对规划也进行了不断的深入和细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涛:目前副中心“1+12+N”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建成。“1”是作为统领的城市副中心控规,是未来副中心的一张蓝图。“12”是在155平方公里中划分36个家园为基础的12个组团。12组团的深化方案,目的是把控规系统性的要求进一步细化。“N”则是从城市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形成若干个专题专项导则,如街道、滨水空间的设计。

北京商报:根据规划定位,副中心将着力打造和谐宜居、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大示范区。对此,进行了哪些布局,有何新进展?

李涛:在和谐宜居上,我们主要从发挥通州自身的优势出发,打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打造上,除了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外围还有许多特色小城镇和农村,希望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众星拱月”般的布局方式,共同发展提升,承担中心城区的疏解任务。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说,目前是重点聚焦北三县这个区域。希望未来通过副中心建设,能够落实“四统一”的整体要求。通过副中心高质量建设,能把北三县带动起来,协同发展,不仅是空间上的物理格局,更要形成化学反应,能够更好地承接非首都功能。

北京商报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