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据杂志

大数据能精准找到返京潮中的潜在风险对象吗?

出处: 作者: 网编:姜子谦 2020-02-04

面对疫情防控,目前北京已做出了最严密的守备,但现实问题是,除了防备我们似乎仍不能做到对潜在风险人群及时掌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概念被炒得如火如荼,在真正迎来考验的时候,到底这些技术能发挥多大价值?

微信截图_20200204122053.png

(图源:摄图网)

55.png

面对即将到来的返京人潮,北京已摆出了最大程度的防范阵仗

为迅速找到新返京人群,很多社区都在今日临时为住户办理出入证。在北京工作的小刘也向《数据》记者表示,自己早已离开武汉多年,今年春节也没离开北京,只不过没有换掉自己的武汉手机号,这两天不断有社区、街道人打电话来确认相关信息。

目前最新数据显示,北京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已达168例,而此次返京人群有媒体预测体量大概在2000万人次左右。

钟南山院士也预测称,疫情很快会迎来一波高峰,所以对于接下来的防控,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即将到来的返京高峰,总的来说是要做到人人有责,群防群控。每个人的参与支持和认同,对防控至关重要。做好自我防控,就非常有意义。

7.jpg

截至2020年2月1日20:00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区域分布

虽然外来人员进京后进入小区受阻的闹剧仅是个例,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潜在风险人群,目前仍不能做到精准定位。

对此,在大数据行业从事十多年的一位专家向《数据》记者表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很多事情做的比过去更好。但也不难发现,通过大数据技术控制疫情,虽然在技术上具备了一些基础,但可以看到技术之外的一些条件尚不成熟。

这位专家介绍称,从理论上讲,想要找到迁徙群体中的高风险人群,至少需要拥有几方面信息,首先就是身体状况,要及时掌握每个人是否发热;其次是行踪信息,包括这段时间是否去过武汉,还去过哪些地方,乘坐哪几趟车,现在又在哪儿;最后是身份信息,包括潜在风险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

与疫情作战,就是与时间赛跑。对此这位专家也直言,其实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应该都想到联合各方通过大数据技术控制疫情,但现在看还需要很多机会去尝试,“目前看可应用的技术很多,但重点是花多大代价最终能发挥多大作用谁都不好评估” ,这位专家如是表示。

56.png

不能否认的是,目前通过大数据技术,已经实现了很多之前没做到的信息对称。比如百度在疫情期间推出的“迁徙地图”,就是基于地图大数据反映人口流动轨迹,让人们可以清楚了解春节从武汉返乡群体的整体去向;丁香医生也很快推出了“疫情地图”的小程序,对疫情数据做到了实时更新;还有平台也推出了“确诊患者同程查询”的工具,这些工具都在最大程度上,向人们公开了与疫情有关的最实时信息。

而且很快,各地政府也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疫情发展的动态。比如1月31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发布消息称,北京市疫情地图已经在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上线试运行,直观展示北京市各区累计确诊疫情病例、累计治愈数量及当前疫情分布等情况。

8.jpg

(图源:北京经信局微信公众号)

同时提供数据公开与数据下载服务,方便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疫情数据的开发应用。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各个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宏观层面更科学地决策,微观层面进行全面的追溯与排查。

但不难发现一个问题,目前的大数据工具更多只是停留在被动的查询功能,但如何变被动寻找为主动锁定,这一问题还尚未解决

当然如果想要实现主动锁定,就要通过大数据建模,圈定潜在风险对象,包括高危患者、疑似患者和与其密切接触过的伴随关系人群。

对此,某运营商大数据的负责人表示,在获得合法授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轨迹建模来分析高危人群和疑似患者的伴随关系识别。

具体来讲,就是根据病人身体症状时间点及驻留场所,来建立轨迹热力图,分析潜在传染源及可能的传播路径,标注病人驻留时长超过一定时长的位置点,进行重点布控并分析区域内人口流动,给在某驻留点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打上风险标签,并计算风险标签人的轨迹,从而迅速锁定与疑似患者接触的对象

 

9.jpg

(企业提供:轨迹热力图)

57.png

对于通过大数据寻找潜在风险人群的技术,上述专家也指出,“可以按照两种方式建立运算模型,一种是专家评估各种参数,另一种是机器学习评估各种参数。根据几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就可以测算出哪类人群属于潜在风险人群,再定位到这类人群的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上,就可以快速找到潜在风险人群”。

但这个运算模型建立最大的问题,就是各方信息需要打通。“比如个人身份数据,要经由公安系统提供;个人行踪数据,掌握在各大运营商手里;身体状况数据,又要通过各大安检站和各个社区实时提供”。所以,如果想真正打造一个潜在风险人群锁定监测模型,就需要各大单位紧密配合一起做出多维度数据抽样

《数据》记者随后也了解到,上述合作确实存在不小难题,比如公安系统中的公民信息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审批流程,如果要大规模使用公安系统数据,除设备性能方面投资比较大之外,网络安全风险也很高。此外,类似运营商的位置数据,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风险的巨大考验。

除上述难题外,对于位置信息的收集,是基于用户手机来追踪目标人群,但对于部分没有手机的老人和儿童来说,通过现有大数据技术又较难监测到,但此次疫情中,老人又恰恰是易感染人群,所以这些数据监测,只能依靠人工。

可以发现,目前对于交通运输信息的采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还是依赖于最原始人工,比如铁路部门决定,2月1日起登记乘车人手机号,未成年人、老年人等重点旅客以及无手机的旅客,需提供监护人或能及时联系的亲友手机号码。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及时打通患者信息与身份信息,就算知道这片区域是潜在风险区,但不知道其中的人到底是谁,或者即使知道这类人群的身份证信息,却无法获取对方的联系方式,人们同样也无能为力。

所以此次疫情中,大数据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信息互通难等现实问题再次被摆在了行业及社会面前。

微信图片_20200204002227.jpg

祝大家平安避过疫情。

文字丨小罗号
      编辑丨东青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