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马上消费金融加码金融科技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五大技术齐发力

出处:特刊 作者: 网编:段跃 2019-11-27

如今消费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已不止于金融业务间的比拼,更多的还有自身金融科技实力的对抗。面对电商平台、互联网公司、互金机构等纷纷抢跑科技赛道,作为持牌军的消费金融机构也在寻求新的科技增长点。其中,于2015年6月正式营业、次年实现盈利的马上消费金融便是其中一例。据了解,近日,马上消费金融已与各金融机构实现客户资源协同、金融科技协同、风控大数据协同、智能客服和智能贷后管理协同的多元化综合性协同合作。马上消费金融的未来科技布局为“两大聚焦领域+五大技术持续创新”,具体为,以金融科技、零售科技领域为主,持续发力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五大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技术齐发力

马上消费金融是一家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科技驱动的金融机构,于2015年6月正式开业,引入了重庆百货、重庆银行等国有股东,以及物美科技集团、阳光产险、浙江小商品城等社会化股东,形成了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股东结构。公司于2016、2017、2018年分别完成三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达4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马上消费金融成立后第二年便实现盈利,并迅速跻身国内持牌消金前列。截至目前,马上消费金融已布局线上超过180个消费场景,促成近5000万次的商品交易,帮助超500万人群建立信用记录。

近三年内,马上消费金融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已组建1000多人的科技团队,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领域频频开花结果,截至目前已经报批达220余项专利。

首先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针对金融多场景的业务对于用户身份需要鉴定实时性、精确性的要求,马上消费金融推出了集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声纹识别、OCR识别、人脸框内检测等技术的SAAS化智慧双录服务平台。

马上消费金融方面介绍,马上智慧双录产品的特色是打造了“音视频+AI+安全交易”的覆盖金融多场景自助安全双录系统,技术上采取“人脸+声纹”识别的双保险人身核验技术,并在录制过程中进行持续的人脸框内检测,实现了自助双录过程中持续保障身份核验的技术突破。马上消费金融方面透露,目前,该产品在信托、消金、保险等行业均已有技术输出合作。

此外,对于广受市场追捧的区块链技术,马上消费金融也已实现相应突破。主要应用为风控数据黑名单共享、电子数据存证平台及支付渠道及ABS系统中资管账户的替代方案。

加码科技输出

预计明年与千家大型机构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马上消费金融的科技战略已从闭环走向开放,聚焦开放平台战略,重点布局金融科技与零售科技两大领域,输出智能客服、人脸识别、活体识别、金融云平台等一系列科技能力。据介绍,马上消费金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视觉识别技术, 自研的活体人脸识别系统FaceX2.0,准确度达到99%,该技术不仅已经应用于马上消费金融各种信贷场景,也应用于重庆百货的刷脸支付等场景。

同时,马上消费金融的唇语识别技术也达到96.67%的准确度,可有效配合人脸识别的技术,适用各种核身的复杂场景,马上消费金融方面称,其期望唇语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保险和投资理财的各种核身场景。

此外,马上消费金融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划分了几十个客户分群模型,有600个执行策略,同时支持灵活配置。其中,和中科院声学所联合研发的语音识别可应用于空号检测、质检、智能多轮对话等技术,已经在平台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希望把能力变成开放式的能力。”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介绍,“智能呼叫中心、智能贷后管理及智能质监、智能客服、智能电话销售等,背后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智能语音和自然语言的解析。现在我们不仅服务自身,也服务了几十家外部的金融机构,有十多家互联网公司用我们这个进行客户服务,这是未来我们很重要的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科技创新,我们会持续发力,希望未来我们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起,不断完善行业规则,共同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

赵国庆认为,从后台向前台的转变,是金融科技底层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他看来,过去传统金融机构都会认为科技是支撑部门、是后台部门、是职能部门,从消费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已经走向了前台,可以成为盈利业务,可以对外开放输出。未来公司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