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据杂志

贵州小爱:越应用越智能

出处:数据杂志 作者:李婷 网编:张兰 2019-08-27

始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第三波浪潮,在2012年ImageNet竞赛图像识别领域带来的突破后进入爆发阶段,短短几年时间内,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和数据等底层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方面进展迅速。其中,语音识别和语义识别改变原有的人机交互模式,不断拓展在智能客服、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比于通用人工智能,专用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第三次浪潮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拥有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目前也在走出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如何迅速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在各行各业加速技术落地,成为当前人工智能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贵州小爱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小玲就向《数据》杂志表示,人工智能的市场需求是毫无疑问的,但就目前来讲,整个行业都面临专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的挑战,以及行业深耕的挑战。“要想真正实现未来AI无处不在,除了技术所限,场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是我们目前正在逐个突破的。”

1.png

小i的认知智能之路

2016年,落户贵州成立第二个总部的小i机器人,在近三年时间内,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府治理、智慧城市等领域做出众多优秀项目。在长达18年的发展历程中,小i机器人从“一夜爆红”到“跌入谷底”再到“强势崛起”,经历可谓传奇。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项目的不断落地,小i机器人凭借语义识别的核心技术成功赶上时代浪潮,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2003年,小i机器人在非典恐慌时期横空出世,所有的网友都可以教小i说话,这款“聊天机器人”迅速俘获数十万网友芳心,成为当年的明星产品。尽管之后苦于找不到稳定的盈利模式,在“烧钱”中艰难度日,但朝着智能语义识别这个方向,小i坚持走了下来。

语义识别是人工智能的底层和核心能力,它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要让机器人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认知智能是不可忽视的一道门槛。作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认知智能决定了机器能否真正实现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而自然语言处理和语义理解正是认知智能的基础。

就国内目前做认知智能的企业来讲,小i机器人在深度语义交互方面拥有厚实的积累和领先优势。根据今年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小i机器人占据中国语音语义市场4.0%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三,第一名是专注语音识别技术的科大讯飞。

而当前,国内语义识别这项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指令型语义理解和多轮任务型问答对话,例如在智能客服、智能家居等领域,智能语义识别能够拦截80%的高频问题,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开放领域,例如像人一样闲聊、无障碍对话,当下还不能实现,这也是人工智能语义识别技术的一大难点。

技术与应用的正向循环

得益于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传统行业对智能化升级的需求,语义技术已迎来了产业爆发,增长速度惊人。按照IDC的研究,商业化的智能应用将产生高速增长,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7.3%,其中智能客服将是企业投资最大的应用。

小i机器人是在2009年入局智能客服领域的,在经过前期面向消费端的盲目“烧钱”后,小i转战B端政企用户,通过智能客服系统,帮助政府和企业提升工作效率,来代替售前、售后的客服人员,据卢小玲介绍,2018年,小i为建设银行节约了9000个客服工位,解决了银行53%的投诉问题。

当然,卢小玲表示,最终小i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商。对于做AI大脑的企业来说,人类世界如此丰富、如此庞大,唯有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更多真实的数据,机器人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促成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人工智能发展正向循环的闭环,这也是人工智能走进人类世界的必经之路,不仅要靠算法,更要看以技术为基础创造出的产业化应用。

对此卢小玲表示,人工智能发展最关键的三个要素就是优质的共享数据、算法以及应用场景。就目前来说,贵州小i在贵州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大量的优质数据,算法上也一直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现在整个行业进入到一个技术落地的阶段,包括贵州小i在内的众多人工智能公司都在寻求合适的应用场景,能真正切入到整个国家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痛点问题、实际问题中去。

人工智能目前已是大势所趋,而小i的传奇经历或者说是跨越式进步也是顺势而为。当然,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小i更具有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华为风波更是对小i极为震撼的警醒。对于2016年成立的贵州小i来说,前有优秀的友商,后有无限创新能力的企业,卢小玲直言只有“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她强调,“尽管贵州小i现阶段的业务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我们很清楚一定不会只把目光锁定政府,我们更希望自己的创新能力更多向市场、社会输出,这样企业才有无限生命力”。

AI与伦理的碰撞

随着人工智能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剧,新一轮的AI恐慌也随之而来,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服务时,一方面又在担心人类会不会输给人工智能,最终被人工智能所淘汰。

对于AI与社会伦理的碰撞,哲学出身的卢小玲秉持积极态度,相信在人工智能使用的底线问题上,人类本身的智慧会把人工智能这个工具用好。她表示:“我们今天看到很多机器人对社会伦理的冲击,这是一个必经阶段,但是最后的道路一定是人类如何利用更好的技术为人类本身服务。”

从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初衷来讲,人工智能是为了解决人不想干的事、以及人干不了的事。把人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本身是对人的解放,而不是取代,让人更好的成为人,而不是成为工具。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岗位也在不断产生,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你有多人工,你才能有多智能”。

而从更高层面讲,卢小玲认为,AI最后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更高层面的人文、伦理、道德要素,只有把AI和这些更高层面的关系处理好后,AI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虽然中间可能会经历一个和社会伦理的碰撞,但最终一定会推动人类走向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一个必然阶段。”卢小玲表示。

文 / 李婷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