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临港新片区+先行示范区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渐显

出处:政经 作者: 陶凤 肖涌刚 网编:尹文武 2019-08-21

2222

不到一个月内,上海临港新片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两大重磅开放政策接连出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临港新片区‘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吸引总部型机构集聚’的部署和‘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发挥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辐射引领作用,助上海以创新离岸贸易为抓手,成为中国参与全球资源分配战略支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贸系副教授李权表示。

22

8月20日上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同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以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与此同时,李权撰文指出,“深圳‘先行示范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扩区后的新上海自贸区交相辉映,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对标最高水平

在8月20日举行的临港新片区新闻通气会上,临港新片区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表示,临港新片区将聚焦亟须突破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关键领域,放开手脚更大胆地闯、更大胆地试、更自主地改,全力把新片区打造成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引擎。

根据8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19.5平方公里的先行区被赋予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的使命。按照《总体方案》,临港新片区被定位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并明确“参照经济特区管理”。这一表述潜藏着一条从上海至深圳的开放脉络。

就在《总体方案》发布不久后,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框架,意味着更广更深层面的改革创新。

最新发布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

“通过对标最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充分发挥上海资源禀赋和开放优势,推动新片区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新的制度框架,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朱芝松分析称。

具体而言,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最自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卡脖子”的重点产业,有力打造一批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这类做法在1000多公里外的深圳也能找到相似点。根据《意见》,下一步深圳将瞄准全球新一轮新科技革命前沿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等未来科技研发和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在更多领域成为引领者。

产城融合

与以往的对外开放举措相比,此次上海临港新片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规划方案中,不仅着墨于产业、金融等经济领域开放,同时也对区域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内容进行了提前谋划。

例如,朱芝松指出,“我们还将全力打造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坚持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对标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通过打造‘四个最’,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为吸引国内和国际各方面的人才,新片区一共提出了12条政策,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人才购房资格都有放宽。新片区突出了产城融合的理念,让产业在城市中,城市中有产业。放宽非沪籍人士的住房限购政策,其核心就是留业、留人、留家,让所有在新片区创业的人都有归宿感,把更多人才留住。

据朱芝松透露,下周上海将发布新片区的50条实施细则。“人才政策、落户政策下周会推出,整体细则推出的速度会加快。”

在深圳先行示范区,《意见》也明确,要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意见》提出,要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等。

首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意见》提出,将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这对香港来说,有利于突破香港现在面临的发展空间有限等困局。

全球开放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共同点都是为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而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更多的是提升开放水平和质量。两者都强调通过发挥内生动力,引领新的开放。”

不过,在具体的表现形态上,白明强调,两者更有侧重:上海会更多地表现为从内向外,而深圳更多地表现为从外向内。所谓从内向外,即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将更加凸显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独特定位。“上海在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上,可以与世界各国门当户对。”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近期统计中,全球前三大贸易体为中国、美国和德国,后两国的贸易对象以区域为主导,而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显著的全球化特征。李权指出,这决定了中国自贸区承载的责任具有双重功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以及全球运筹的开放前沿。

朱芝松在解读《管理办法》时也提到,临港新片区将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联动,形成东西两个扇面、内外两个维度的开放格局,推动新片区成为面向亚太的国际枢纽城市。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肖涌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