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鲜炖燕窝成名的小仙炖希望通过搜索独立类目,为自己树起鲜炖燕窝细分市场的防护墙。6月14日,小仙炖正式宣布,与京东联手开创鲜炖燕窝独立类目,这意味着鲜炖燕窝将正式从即食燕窝类目中分离出来,成为可供用户查询选购的独立类目。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仙炖在鲜炖燕窝市场的确具有先发优势,但传统品牌纷纷发力鲜炖燕窝的背景下,品类独立更像一个防护墙,只生产鲜炖燕窝的小仙炖在生产能力、品牌承载力上能否支撑独立品类,将面临市场的考验。
类目独立
小仙炖相关负责人表示,京东开辟鲜炖燕窝类目是基于此项类目的销售额增长,同时有众多品牌加入该品类的运营,符合当下用户消费需求趋势。
数据显示,2015-2019年,线上燕窝的复合增长率超过50%,即食燕窝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并且头部品牌的市占率很高。2018年,鲜炖燕窝的销量增速是即食燕窝的两倍。小仙炖在京东商城上累计销量已突破400万份,并成为京东燕窝销量第一品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成立独立品类,说明京东看好鲜炖燕窝这一领域发展。对于小仙炖而言,有利于品牌的形象传播。消费者搜索相关产品将更加精准。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在京东平台测试发现,该类目尚未上线开通。目前,在京东平台搜索“即食燕窝”,搜索结果中包含了小仙炖、燕之屋、同仁堂等数十个品牌。
小仙炖相关负责人表示,“6·18”后,京东将开通相关类目,届时消费者在搜索燕窝相关产品时,手机或PC端搜索类别中增加鲜炖燕窝品类。
挑战即食燕窝
在小仙炖创始人林小仙看来,对比即食燕窝和鲜炖燕窝的特点,鲜炖燕窝将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即食燕窝的地位已经受到挑战。
据介绍,即食燕窝根据定价燕窝含量从3%-99%不等,部分含有添加剂,保质期长达2年,大部分产品无溯源码,配送使用使用普通快递,消费者多为一次性购买,企业无跟踪服务。消费场景主要用于送礼,礼盒要高大山,为别人而买。
对比即食燕窝这些特点,林小仙表示,小仙炖鲜炖燕窝的产品与家中炖煮的燕窝一样,含有90%的燕窝,并且是0添加,15天的保质期。每瓶燕窝都有一个二维码,全程可溯源。当天鲜炖,顺丰冷鲜配送,若按年/月套餐购买,可每周配送。小仙炖的产品主要用于消费者自用,同时配有礼品卡,注重品质。
目前,在电商平台的搜索词条中,即食燕窝占据了主流。随着“6·18”的临近,即食燕窝的促销大战也已打响。其中,燕之屋65克*3瓶产品原价399元现价如今价格仅为299元,每月30瓶套餐价格2890元。与此对应的小仙炖7克5*3瓶装产品,每瓶395元,月套餐12瓶,售价1580元。
业内人士认为,小仙炖在鲜炖市场发展迅速,此次在京东平台成立独立品类,无疑将对即食燕窝的地位产生挑战。
中国燕窝市场专业委员会会长马增俊表示,燕窝行业发展迅速,不同产品形态更迭,不同品牌间的有序竞争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硝烟四起
尽管小仙炖在鲜炖燕窝市场已占据一定的份额,但并非高枕无忧。从目前体量来看,小仙炖的体量尚小,与即食燕窝的头部品牌仍有差距。燕之屋2017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2018年小仙炖的销售额约为3亿元。
实际上,燕之屋等传统的即食燕窝品牌已经进入鲜炖燕窝领域,并将小仙炖作为阻击对象。目前,在燕之屋官网首页上,已经打出了“鲜炖燕窝就选燕之屋”宣传语。其鲜炖燕窝的广告更是在电台广播上,与小仙炖的广告先后播出。
除燕之屋外,很多企业都在鲜炖市场发力,谋求在燕窝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对此,小仙炖相关负责人表示,小仙炖现有工厂产值10亿元,9月新增的霸州工厂能够支持40亿元的产能。小仙炖将专注鲜炖燕窝,渠道上只专注主流电商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燕窝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000亿元,2018年相对2016年增长50%,但市场竞争相对混乱。由于前期血燕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燕窝行业的认知仍然存在诸多误解,虽然很多品牌已经脱颖而出,但仍然运营缺失,未能带动行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中国燕窝市场专业委员会内部人士曾透露,今年7月,中国燕窝市场专业委员会即将发布燕窝行业社团标准及燕窝消费指南,正式启动燕窝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的启动,无论对于传统燕窝企业,还是小仙炖这样的网红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即将进入同质化阶段。这对后起之秀小仙炖而言,势必将面临燕窝巨头向鲜炖市场转变的挑战。“小仙炖作为一个发展仅仅五年的品牌,除了面临上述企业的阻击外,自身的产能、品牌力、供应链等方面将受到不小的压力。”朱丹蓬认为,在与京东成立搜索类目或许让小仙炖有了自己独自竞争的阵地,但在燕窝食品安全趋严的背景下,产品单一,仅依托线上销售的小仙炖能否抵御传统燕窝企业的挑战,前景仍然难料。北京商报记者 李振兴(图片来源:官网截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