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2014年一度被市场视为金融创新模式的首单“货基+预付卡”业务,最新宣告终止。1月8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表示,该公司和得仕公司联手推出的,对接货基预付卡的“得仕红利卡”,其余额理财服务已经终止。值得一提的是,这看似或是机构间两相情愿,针对“鸡肋”业务的关闭举措。但在专业人士看来,近两年多起预付卡商户跑路、变相融资频出,以及货币基金监管趋严的双重背景下,“货基+预付卡”业务的关闭,也不失为一种风控堵漏上的综合考量。
预付卡对接货基理财服务终止
1月8日,富国基金发布“关于‘得仕红利卡’余额理财服务终止的提示公告”。公告内容显示,因业务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协议和规则的约定,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仕公司”)和富国基金经慎重考虑,决定终止此前合作向“得仕红利卡”持卡人(以下简称“客户”)提供的“得仕红利卡”余额理财服务。
就具体的终止方案,公告表示,自2019年2月14日15时(含)起,得仕公司将停止销售带有账户余额理财服务功能的“得仕红利卡”,同时,卡内余额将不再自动扣取并申购富国天时货币市场基金D级份额(以下简称“天时D级份额”)。而对于已持有“得仕红利卡”的客户,也将于2019年2月18日15时(含)起不再享受账户余额理财服务。逾上述期限未消费的红利卡余额,富国基金将按照相关约定将赎回清算款划至得仕公司在监管银行的清算账户,由得仕公司为客户办理相关账户登记。
据悉,“得仕红利卡”是由得仕公司发行的预付卡,自2014年11月8日起,开通富国天时货币市场基金D级基金份额直销交易业务,属于业内首个与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合作的预付卡,具有即时消费和余额理财的功能。
对于终止相关业务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富国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具体原因以公告为准,主要与公司的正常业务调整有关。有市场分析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此前,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兴盛的时候,各家基金公司也寻找多种对接模式来扩大旗下货基规模,其中,“货基+预付卡”就是通过沉淀资金的运用增加产品规模。而自2018年以来,监管层对货基相关政策的趋严也使得基金公司利用货基“冲规模”的意愿下降,加上货基收益的渐趋下行,其所获利润恐难覆盖成本,也就会终止相应业务。
从盈利角度,市场认为,该业务对基金公司来讲比较鸡肋。一位支付机构人士指出,此类预付卡余额理财产品,如果只是从业务本身盈利的角度来讲,并不怎么赚钱。该人士指出,通常来讲,基金公司给支付公司大概千分之三的引流费用,再加千分之一左右销售费用,得仕公司更看重的应该是存量资金,而基金公司看重的是规模。
得仕公司公布的资料显示,主营业务范围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等。截至2017年6月底,累积的有效持卡客户数超过5万家,其中机构客户的占比超过80%。发卡量超过1800万张,在上海与北京两地的签约商户门店数超过11000家,其中连锁商户占比超过90%,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商户网络以及稳定的销售网络。不过,对于“得仕红利卡”的发卡量并未进一步公布。
红利渐失乱象频出
在市场看来,此次“得仕红利卡”余额理财服务终止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预付卡市场存在乱象,另一方面,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此类预付卡企业也面临着生存困境。
得仕公司于2012年6月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是上海地区首批获牌的预付卡企业;又于2014年5月获中国证监会批准从事基金销售支付结算业务,是预付卡领域首家获批的企业。据零壹智库统计,目前,243家支付机构共拥有535张支付牌照。其中”预付卡发行”150张,"预付卡受理"155张,两者的占比之和超过50%。
事实上,预付卡企业违规使用备付金的乱象由来已久。2017年1月13日,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且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
在此次通知中,央行相关发言人列举的几个挪用备付金例子,如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发生挪用客户备付金事件,涉及资金5420.38万元;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加油金”业务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资金风险敞口达6亿元;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发生挪用客户备付金事件,造成资金风险敞口达7.8亿元,涉及持卡人5.14万人,上述几起案例全部祸起预付卡发行与受理。
预付卡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备付金利息收入,一旦取消将使得这些机构产生生存危机,致使这些机构铤而走险以至于挪用客户备付金,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一位支付机构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除了挪用客户备付金,预付卡行业乱象还包括:变相的使用信用卡进行购卡或者充值;过期卡收取高额激活费用,监管要求预付卡有效期不得低于3年,超过3年的预付卡企业收取高额激活费;虚假开具发票,监管要求只有实际消费时才能开发票,全预付卡企业为了卖卡,开具全额发票;将长期静默资金作为企业收入等。
此外,随着支付监管趋严,此类预付卡企业面临着生存困境。此前,央行旗下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曾发布了一份预付卡机构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预付卡机构是非银行支付机构中数量最多、占比最重,也是近几年监管趋严后发展转型最为艰难的一类机构。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目前,已有湖北蓝天星支付有限公司、北京润京搜索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千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预付卡业务的支付公司主动“弃牌”退出。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当前,预付卡正处于被移动支付逐步蚕食和替代的尴尬境地,相比于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在小额支付领域具有更好的体验,也发挥了刺激消费的作用,一度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不过,随着监管趋严,预付卡发展步入低迷期。
“预付卡+货基”模式存风险隐患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类预付卡余额理财业务或存在监管合规问题。长量基金资深研究员王骅举例,若某客户购买了“得仕红利卡”后将卡片赠送给他人,则受卡人在没有进行适当性审核时即变相持有了基金份额。在王骅看来,根据相关监管要求,产品和投资者需要一一对应,即基金募集机构需要对份额持有人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而份额持有人也同样应当了解所投产品的信息及潜在风险。如果是以预付卡的形式,则基金募集机构并不能跟踪投资者的具体变化。
2017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曾发布《基金募集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在第四条“基金募集机构义务”中指出,“基金募集机构应当按照本指引,建立健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在销售基金产品或者服务过程中,应当勤勉尽责,诚实信用深入调查分析基金管理人、基金产品或者服务及投资者信息,充分揭示基金产品或者服务风险,降低错配而导致的投资者投诉风险。”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得仕公司也在2018年初发布一份提示函称,“为保护您的投资权益,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即日起在得仕营业厅购买得仕红利卡的客户需补充账户信息并提交风险测评问卷”。
此外,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猜测,若对接的货币基金净值出现下降,则是否持卡人预付卡内的钱也会相应减少?“虽然说货基收益下跌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存在相应的风险”,王骅如是说。
对于此类预付卡企业的创新模式,从支付角度考量,一位支付机构人士也指出,预付卡余额理财产品与监管思路不太一致。监管思路是希望持卡人尽量不要在支付机构账户上存放资金,为此通过多个措施降低消费者在支付机构账户上留存资金,但效果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像得仕公司这样的采取和种措施绕开监管。后续人民银行要求支付机构将全部备付金集中缴存且不支付利息,就是为了斩断支付机构通过提高备付金规模赚取利差、脱离支付主业的行为,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
此外,监管部门不鼓励基金份额直接进行消费。2018年5月30日,证监会、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中要求货币基金份额不得用于日常支付。上述支付机构人士指出,未来,针对此类预付卡创新模式的监管主要集中在针对备付金的监管以及税务监管。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 刘宇阳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