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刘勇:监管科技等新型监管模式将成主流

出处: 作者:崔启斌 宋亦桐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18-12-20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宋亦桐)12月20日,在“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暨第六届普惠金融论坛”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预计,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监管科技将会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迅速迭代,并迅速成为监管的主流模式。

2018年,证监会正式印发《中国证监会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标志着证监会监管科技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完成,并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监管科技等作为新型监管方式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发挥余地。《报告》称,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会以更具隐蔽性、波动性和挑战性的形式展现。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脱虚向实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报告》还预测,未来,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会使传统垂直整合的银行价值链不断碎片化,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应对金融科技冲击的重要策略。到2022年,开放银行有望在全球零售和中小企业市场创造至少700亿元的收入机会。在平衡安全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将建立健全开放银行业务规则与监管框架,出台指导意见,设置开放银行的服务红线,明确允许开放的信息接口类型、服务范围等关键要素。

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继互联网技术之后变革金融行业的全新力量。《报告》显示,2017到2018年,无论从市场规模、融资金额,还是从企业发展、技术专利来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势头都很好。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是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2016年美国金融科技领域专利申请数量高居榜首,达到4523份,同年中国居第二,数量仅为美国一半。到了2017年,我国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五大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绝对值均已超过美国,并且大幅领先英国、法国等国家。

《报告》指出,随着人口红利不断丧失、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和竞争逐渐白热化,C端即消费者端,以消费者作为客户获客成本攀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拓展空间不断下降,而以B端为目标客户的企业因为客源稳定等原因逐渐脱颖而出。金融科技赋能B端带来的收益和未来成长性高于C端,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另外,我国各个地区也都在积极规划、出台金融科技相关政策,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北京市日前发布了由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全程参与编制的《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同时,已经编制完成的《海淀区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2020年)》也将为海淀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圳、杭州等地都在金融科技领域出台具体政策,其它一些重点城市也已经明确了发展愿景。

但《报告》也同时指出,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仍然处于蓄力期,在体量上和美国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十年,我国金融行业将迎来技术渗透全行业的深度发展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