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海不断升级的冲突摩擦,让毗邻这片海域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再次恶化。冲突之后,一项为期30天的戒严令正式被乌克兰议会批准,11月28日起开始在乌克兰特定地区实施。对于这个经济日渐萧条的东欧国家来说,与俄罗斯的冲突,让本就脆弱的GDP前景蒙上尘埃。
黑海纷争
当地时间26日傍晚,克里米亚的刻赤海峡大桥在夕阳的映衬下,平静而没有波澜。事实上,在25日上午7时,由乌克兰海军的两艘炮艇和一艘拖船组成的船队试图通过刻赤海峡大桥,从黑海进入亚速海时,遭到俄罗斯舰艇阻拦。根据乌克兰海军新闻局的消息,俄罗斯舰艇撞击乌海军拖船,并向乌海军一艘炮艇开火,造成6人受伤。
但在俄罗斯看来,事实并非这样。据“今日俄罗斯”报道,乌克兰方面称,已事先通知莫斯科,其海军舰艇将在该地区航行。俄罗斯否认已收到通知,其负责边境秩序的联邦安全局称,这些舰艇没有遵循程序,进入了暂时关闭的水域。
冲突并非仅此而已。26日,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要求俄罗斯立即释放其扣押的乌船只与人员,并采取措施缓和亚速海局势。同一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称乌方“危险举动”导致双方海军对峙,指认乌方违反国际准则。
当地时间26日,经过5小时的辩论后,乌克兰议会批准了波罗申科的戒严提议,决定从28日早上开始在乌克兰一些特定地区实施戒严30天。据了解,实施戒严令后,乌克兰政府可禁止居民完全离开该国,在边境检查站进行更为严格的管制,增加对媒体的控制等。波罗申科表示,“推出目的是为了提升乌克兰的防御能力”。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政界人士指责波罗申科制造俄乌冲突,在大选前吸引选票。乌克兰将于2019年3月底和10月分别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据“今日俄罗斯”报道,目前现任总统波罗申科的民意支持率较为低迷,只有7.8%的民众表示将投票给他,乌克兰前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以18.5%的支持率领先。
经济维艰
波罗申科低迷的支持率背后,是乌克兰日渐萧条的经济现状。欧洲面积第二大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却是欧洲倒数第二,这是乌克兰令人感慨的经济现状。
“资源诅咒”在乌克兰似乎也应验了。肥沃的黑土地,加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苏联解体之前,乌克兰一直扮演着“粮食基地”和“重工业产地”的关键角色。苏联时期,乌克兰以占苏联2.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苏联整体13%的经济总量。
从常规武器到军核武器,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约35%的军工产能,这样的重工业传统成了解体后乌克兰的软肋。缺乏天然气、石油等资源,让乌克兰重要的重工业失去用武之地。薄弱的轻工业支撑不起国民经济的需要。
寡头经济更是乌克兰的一大沉疴。2013年,福布斯富豪榜显示,乌克兰最大的富豪是里纳特·阿克梅托夫,其资产超过150亿美元,而前100名富豪总资产加起来超过1300亿美元,占彼时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的80%。
政局动荡则进一步雪上加霜。2004年起,乌克兰政权十年三变;2014年冲突后,乌克兰丢掉了克里米亚这个极富价值的黑海港口,渔业资源开始缩水。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外流,数据显示,乌克兰人口从1992年的5200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4200万。
萧条背景下,乌克兰举债为生。在2018年前10个月内,乌克兰的债务增长额超过了其GDP增长的3倍。根据乌克兰财政部的信息,2018年8月初,乌克兰国库单一账户中所剩金额已不足20亿格里夫纳,而乌克兰2018年的财政预算约为9900亿格里夫纳。
约2000美元的人均GDP,独立广场上体面的流浪汉可能知道冬天的寒冷。11月13日,美国之音称,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年度分析中警告,2019年选举将使乌克兰GDP增速“放缓”。
天然气博弈
“相爱相杀”可能比较适合目前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部副主任刘华芹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乌克兰问题没有解决,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不断,但两国由于传统的经济联系紧密,贸易往来一直存在。俄罗斯是乌克兰主要的能源进口国和商品购买国。
11月19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当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面,共同见证天然气跨境管道“土耳其溪流”的竣工仪式时,1000公里外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却陷入焦虑。
“它将取代当前的西方输气管道,不用借道乌克兰等多个中转国家把俄产天然气输往土耳其。土耳其政府担心,俄乌矛盾没有化解,原有输气管道面临中断风险。”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埃姆雷·埃尔森这样表示。
俄罗斯对欧洲输送天然气,曾经需要经过乌克兰,这让作为中转站的乌克兰有利可图。“‘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如得以实施,将给乌克兰带来规模约为30亿美元/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乌克兰GDP的3%。”9月,乌克兰国家油气公司总裁科别列夫表示。
未完待续的俄乌问题让乌克兰拒绝了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但也让乌克兰的冬天更冷了。据乌克兰国家新闻社报道,截至11月17日,乌克兰的地下天然气储气库储量减少至169亿立方米。而自11月1日起,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上涨了23.5%,达到8550格里夫纳每1000立方米。靠冲突吸引美欧眼球可能是乌克兰的筹码。“目前乌克兰的情况更需要外来输血”,刘华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乌克兰有引发争端的倾向,但现在全球经济都不太乐观,贸易摩擦各国都存在,美国和欧洲重点关注乌克兰的可能性不太大。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汤艺甜/文 李烝/制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