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高研班“浮华”到“实用”

出处: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 网编:王巍 2017-08-18

编者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艺术圈起起伏伏,从艺术创作到商业市场,有高峰、有低潮,有认同、有争议。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作品及创作状态不可回避地处于关注的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在艺术家们周围的画廊、拍卖、媒体等机构,共同勾画出当下艺术圈的生存状态。对于这些现象,每个人角度不同、位置不同,认知也会不同。在此背景之下,我们邀请艺术行业的长期参与者阐述他们眼中的绘画艺术和圈子。

高研班作为学院教育的补充,把原来美术学院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模式,增加了艺术爱好者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也带来了书画的繁荣。也有业界人士指出,许多高研班收费高昂,但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在不断打折扣。近两年来艺术高研班如火如荼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外联部主任沈清华对此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北京商报:高研班这种形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沈清华:很早就有。比较早的是中国美协的培训中心,举办过培训项目。建立于2009年的清华美院高研班,从2006年就开始策划了。可以说是在千禧年之后,这种高研班培训模式开始兴起,社会化的高端培训项目真正发展起来。书画艺术和当下的社会形势是分不开的。盛世玩书画,人们在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关注这个领域。艺术家们也寻求着更好的发展之路,用更好的文化和内容来丰富自己,所以才更重视进修。

北京商报:有没有从高研班出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

沈清华:从清华美院高研班出来的,有1000多名中国美协会员。据我所知,王奇寅老师早在九几年的时候就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高研班,从部队出来后就研究自己的新水墨艺术,现在是中国新水墨书画研究会会长。

北京商报:高研班前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变化?

沈清华:对于做书画的人来说,2010-2015年是黄金鼎盛期。这两年,受大环境影响,能够走出来学习的人少。但是现在可能更加纯粹了一些。以前可能是官员、商业人士更多地参与培训,但是现在主要是专职艺术家来北京学习。虽然招生人数上达不到以前那么多,但是这两年学员艺术水平和创作水平在提高。以前是能与不能者都在北京,现在是卖得出画的,有能力支持自己的艺术家才有机会过来学习。

现在可谓书画界的洗牌期,高研班也能感受得到。我们也在一步一步地调整,在聘请老师方面会倾向于选择“实用型”老师。一开始大家可能都会喜欢聘请一线名家来开启班级体系,早先很多学员也是奔着老师名头来的,但这些名师教学时间上比较难把握。现在的洗牌期,我们更喜欢聘请像张文成这种有一技之长,能讲到精华精髓的老师,基本上能做到和学生泡在一起。以前的老师可能一周来上一天课,已经是很好的了。现在的老师基本上每天都能来,学生进步也大。可以说是从“浮华期”到“实用期”的转变。

从前年开始,我们也发现参加高研班的学员正在年轻化。以前是40-60岁居多,现在有很多“80后”、“90后”学员。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一些年轻人开始寻求一处更好的抒发自己情怀的地方,选择一条新途径来开拓。

北京商报:面对艺术圈多年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感受?

沈清华:我发现,现在很多传统艺术领域的人开始走新媒体的运作路线。许多老师开始玩微博,有些人的粉丝量一个月内涨了三四万。如果中国书画还是按照老路子,画家画完画等着商人来买画,这种模式可能已经过时了。书画艺术家的跨界在逐渐增多,和外界的关联开始越来越多。现在清华高研班的原班工作人马也在打造一个叫大骞世界的互联网媒体平台,意在把中外美术史上的经典案例和现今的艺术家进行全新的包装和推广。

北京商报:现在高研班的地域分布是什么情况?数量上是多了还是少了?

沈清华:现在高研班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杭州。杭州有中国美术学院和《美术报》,美术报常年会开设几个班级,中国美院也有,但规模不是很大。其余可能在北京较多。正规的高研班基本上是有学院背景支撑,受到学院的把控监管。现在宋庄也有艺术家个人办的班,并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的教学方式。

经过我们的推测,高研班数量上每三年有个转换期,今年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增多。当下书画市场不是很景气,很多书画家在艺术品销售上或者社会活动上没有像以前那么繁忙,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的打算和考量上了。除了学院背景的高研班,个人办的高研班数量也在增加。

北京商报:在艺术界,您觉得高研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沈清华:相当于一种社会实践的课程。高研班属于一种完全成人制的培训,直接面对着和市场的对接问题。书画虽然是用来抒怀的,但也只有少数一线的大家能完全做到这点,大多数艺术家还要面对社会现实。清华美院高研班书画创作基地主任是马子骞,本身是国家一级拍卖师,他也有自己的拍卖机构。我们每年都会有定期的拍卖会,藏家也会定期关注,帮学员形成了交易的平台。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