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退耕休耕致我国粮食每年最多减产1500万吨

农业部称仍在可控范围内 占全年粮食产量2.5%

出处: 作者:林子 网编:蒋梦惟 2016-11-30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林子)退耕休耕一直我国农业领域近年来的主要课题之一。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发布会,正式颁布《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提出要让耕地修养生息。针对业界对退耕休耕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担忧,国家发改委也在会上做出了明确回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在会上表示,按照粮食产量减少最多的年份来说,退耕休耕、耕地轮作等对粮食减产的影响大概是1500万吨,占比不足2.5%,仍在可控范围内,未来,我国还将通过补助、增产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民收入。

吴晓表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测算。“十三五”期间,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退田还湖还湿试点等政策后,在最高年份,粮食大概会减产1500万吨。按照我国粮食近几年的年均总产量来算,1500万吨在年均粮食产量中产比仅2.5%,对粮食供给影响不到,完全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也是促使我们下决心来进行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前提条件。”吴晓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实际上,我国粮食储量在最近几年始终处于过剩的状态。他表示,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在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出现了连年增长的情况,加之我国不断从国外进口粮食,现在粮食已经过剩。业内统计数据指出,去年我国玉米、小麦、稻谷预计库存超2亿吨,创历史新高。

胡定寰表示,在此背景下,退减耕地有助于缓解粮食囤积过多的库存压力,助力耕地修养生息,“以前我国部分地区土地肥沃,土层有一米多厚,但是在过度种植之后,土地厚底可能会减少到60厘米,耕地沙化、污染,黑土地变为黄土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胡定寰称,从这个角度来看,退耕休耕是十分有必要进行的工程。

不过,粮食的产出数量与农民的收益息息相关,粮食产出每年减少2.5%是否会导致农民收入缩水,也是本次发布会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对此,胡定寰解释说,我国目前已出台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举例来说,一个农民种地的收入原本只有1000元/月,在退耕还林之后,地方政府既可以给农民一次性补偿费,也可以让具备相关技能的农民帮助还林种树,发放比耕种时收入更高的酬劳。

对此,国家发改委给出了更为明确的表态。吴晓称,从长远看,规划的实施不但不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他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将保障农民收入作为休养生息的一个重要前提,也系统提出了相关支持政策,一方面,会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补助政策,支持各类农业经营者因地制宜,采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另一方面,要落实中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因地制宜采取直接发放现金或者折粮实物补助的方式落实到县乡,兑现到农户。此外,还要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支持试点地区的农民转移就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