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演艺频道

在路上·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启幕

网编:徐磊 2016-11-22

海报大图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9日—12月5日

开幕时间:2016年11月19日上午10:00(关山月美术馆一楼序厅)

论坛时间:2016年11月19日—20日(关山月美术馆三楼学术报告厅)

基金支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支持单位:湖北美术馆、南通市中心美术馆、318艺术网

总策展人:范迪安 学术顾问:孙振华

出 品 人:陈湘波 召集人:颜为昕

学术主持:朱小钧 吴洪亮 张新英 盛 葳

策展人:彭宝玉 伍诗妮

提名专家(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少军 王玉龄 王 中 龙 翔 刘礼宾 吕品昌 孙振华 朱小钧 陈 钢

陈 科 何桂彦 吴洪亮 杨剑平 张松涛 张 伟 张新英 姜 杰 唐 尧

盛 葳 董书兵 傅中望 蒋剑韬 焦兴涛 霍波洋

参展艺术家(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 洋 王礼军 王思顺 文 豪 卢征远 占 研 陈 颖 何岩青 李琳琳

苏阿香 吴 彤 杨 光 张增增 郅 敏 周长勇 郑晓雄 娄 金 施 丹

徐 升 桌面研究艺术小组 梁 硕 彭显锋 蔡剑超&苏 北 谭英杰 戴 耘

 

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在路上•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将于2016年11月19日——12月5日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本届提名展和论坛将雕塑(空间艺术)作为研究和展示的对象。

当代艺术是当下最活跃的艺术现象,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美术博物馆重要的社会文化责任。关山月美术馆建馆以来,一直重视对当代艺术现象的关注和整理,尤其是作为一个全国重点美术馆,一直将研究和展示的工作深入到当代艺术领域中来,以实践自身的社会文化责任,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鉴于此,自2013年开始,在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以及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两个主要学术方向的基础上,推出当代艺术项目“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目前, “在路上”已制定了六年计划——前五年的项目以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油画、水墨、版画、雕塑、新媒体,每年组织一个分项,通过展览、论坛和出版等方式,全面立体地梳理和研究不同类别和主体的青年艺术。第六年举行综合的文献展,集中呈现并讨论这五年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目前,关山月美术馆已经成功举办三届——2013年,举办了以青年油画为主体的首届展览。2014年,举办了以青年水墨为主体的“新水墨艺术展”,2015年,举办了以青年版画为主体的“实验版画展”,2016年依托雕塑媒介领域,举办以青年雕塑为主体、以探讨艺术与空间的关系为目的的“空间艺术展”。

“在路上”是一项持续性的当代艺术项目,将目标艺术家群体定位在70后和80后这两个已届艺术创作盛期但在史学上尚未得到深入梳理的艺术创作群体。“70、80后”的史学意义在于他们的整体生态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在路上”的学术诉求正是建立在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和文献整理的目的之上。从史学梳理的角度出发,从以70后、80后为主要创作力量的领域切入,通过专家或机构提名、问卷调查、工作室走访、展览和文献编辑出版、专题网站、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生态观察、研究、展示和文献留存,并对从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在路上•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注重实验性,结合各媒介领域当下的学术问题,使展览成为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在路上:2016”提名展和论坛将雕塑(空间艺术)作为研究和展示的对象,在对国内以“70后”、“80后”为主要创作力量、与雕塑媒介领域相关的当代艺术现场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最终从24位专家提名的130余位艺术家中挑选了25位在这一领域有着实验性、媒介拓展性,在创作中对艺术及其空间之间的关系有着持续的思考,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面貌和审美品格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参展,展出的100余件/组作品也代表体现了“70后”、“80后”的知识结构、审美理念、学术指向。

展览共分为四个板块:

1、自在:物质空间

雕塑是三维空间艺术,材料探索曾经是现代雕塑的主要议题之一,然而,在材料的物理和视觉属性之外,还存在着更具有本体和哲学意义的物质属性。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技术上的纯粹与创新,更是着眼于雕塑本身,及其与空间的同构关系:一种是与语言本身的视觉张力占据周围空间,形成一种空间的实在,一种是以一个狭小的空间诱使观者进入一个大的精神空间。

2、互文:参与空间

与绘画不同,雕塑天然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这一方面源于它在古代建筑方面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源于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现实的诉求。然而,公共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放置于公共空间供人观赏,更为重要的是,让它们与现场和观众发生直接的互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在参与中获得新的自我体验,而作品也因为这一过程得以完成和实现新的建构,此外,公共空间同时也不断改变着自身定位。

3、共生:环境生长

作为一个特别项目,参展艺术家根据关山月美术馆周边的具体环境进行创作。之所以设定这样一个版块,主要是出于对雕塑本体与其生长和存在的空间关系的变化的学术考量。作为一个以空间性为主体特性的艺术媒介,不论是中国的传统雕塑还是西方的传统雕塑,都是因特定的空间而创作,并依这个特定的空间而存在。

4、剧场:维度变幻

剧场是一种关于复杂性的隐喻,我们生活的当代世界,正在因为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公共社会和私人生活的全面深入改造而发生着急剧的转变。那么,这一语境下的雕塑将何去何从?它将如何应对科技、社会与生活的多维挑战?这是一种关于雕塑未来的思考,也是关于雕塑及其复杂性的探索。在今日世界中,雕塑将通过自身的蜕变建构起全新的本体和观念意义。

二、在路上•2016:青年批评家论坛

基于当代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过程中充分发挥与创作同时代批评家的作用,使活动本身成为艺术家和批评家的一项共同的事业,与展览同时,我们邀请了13位青年批评家以及参展艺术家举办以“当代雕塑的历史、现场与空间逻辑”为主题的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本次论坛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青年艺术家与青年批评家面对面,青年雕塑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历程,对雕塑历史及当代走向做出学术判断,并与青年批评家形成对话,以此真正实现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的相互促进;其二是青年批评家的主题演讲,依托雕塑媒介,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空间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作为一个以物质性和空间性为特征的媒介,相比较而言,“雕塑”在当代的步伐可谓“超前”,然而随着“雕塑”材料中现成品的介入,以及“公共艺术”的兴起,“雕塑”媒介泛化引发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也浮出水面。那么如何理解“雕塑”与“装置”以及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看待传统雕塑的“公共性”与“空间性”?特定空间中,“雕塑”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是什么?当代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提出了怎样的“空间性”问题,青年艺术家又是怎样“聪明”地循着学理的脉络完成了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都将是本届“在路上”关注并集中讨论的问题。

三、“在路上•2016”为当代艺术史写作收集和整理文献

“在路上”注重文献性,重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各提名专家和学术机构的支持下,力求做到客观全面。活动在操作方式上采取提名-文献出版+遴选-抽样展览相结合的方式,除遴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参加提名展外,更重要的还将编辑出版包括所有被提名艺术家文献在内的文献集,以期为这一阶段的史学研究提供更多感性的文献和可资探讨的话题,也通过相应的收藏工作为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保留一份可再现的持续的文本。

鉴于雕塑艺术的公共性特质,本届“在路上”展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版块——“共生·环境生长”,此版块的参展艺术家根据关山月美术馆周边的具体环境,驻馆进行现场创作,从而使展品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规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由此解决了雕塑作品收藏过程中过度占用收藏空间的问题,使这一届的提名展成为一次永不落幕的雕塑展。此外鉴于部分本次参展作品基于新媒体手段支持的虚拟性,展览中还设定了很多观众互动的环节,从而在观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互文的参与空间,增强了展览的公共性。其中艺术家张增增的作品,通过下载APP,扫描图录上的二维码即可以随时随地地呈现,不仅打破了美术馆特定空间展示的定式,也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艺术品收藏的概念,只要收藏了这本图录,就等于是收藏了这件雕塑作品。

蔡剑超 、 苏北 《摩天楼》 树脂 石膏 2011 可变尺寸(约30cm每件) 1

蔡剑超 、 苏北 《摩天楼》 树脂 石膏 2011 可变尺寸(约30cm每件) 1

王思顺 启示  尺寸可变 石头 2016年

王思顺 启示 尺寸可变 石头 2016年

戴 耘 轻风扇舞  800 cm×700 cm×500 cm 钢筋 铜条 薄铜皮 2016年

戴 耘 轻风扇舞 800 cm×700 cm×500 cm 钢筋 铜条 薄铜皮 2016年

陈颖 无人知晓 1000 cm×120 cm×45 cm  毛线 2014年

陈颖 无人知晓 1000 cm×120 cm×45 cm 毛线 2014年

吴彤 白蛇传—游湖借伞 青铜 98x58x39cm 2011

吴彤 白蛇传—游湖借伞 青铜 98x58x39cm 2011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