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利好刺激和市场周期的共同作用下,低迷已久的制造业迎来了曙光。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创下了22个月以来的新高,市场需求、企业信心均出现强有力复苏。然而数据繁荣的背后仍存不少隐忧,固定资产投资滑坡、中小企业生产疲软、制造业出口动力不足,不难看出,四季度的宏观调整仍需针对上述领域对症下药。

出人意料的回暖
具体来看,8月我国制造业PMI为50.4%,高于市场预期并重回临界点之上,这也刷新了2014年1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在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于临界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8月制造业PMI呈现出生产和需求回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继续稳中有升,生产指数连续6个月保持在52.0%以上;市场需求出现回暖,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新订单指数为51.3%,与生产指数的差值进一步缩小。
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改革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效果也进一步显现,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分别为52.6%和51.2%,高于制造业总体2.2和0.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处于6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此外,由于近期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生产和市场双双回暖,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和采购量增长比较明显。
而在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看来,PMI回升可能与房地产企稳、固定资产投资见底、出口回升有关。他直言,近期房地产市场风波不断,成交居高不下、高价地频出,调控集中于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有助于将房地产购买需求挤出至二三线城市,加快二三线城市去库存过程。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特别是热门城市投资会长时间维持较高热度。“制造业PMI创两年来新高,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至,偏执看空中国经济必酿大错。
“8月的PMI走势确实远超出了市场预期和机构预判,表明目前制造业确实存在一定的上升倾向”,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主要原因可能是经过两年低迷,部分企业存量消耗到达想打拳那个程度,需要一定采购补充。”

PMI隐忧
数据之争再现
同样让人感到意外的还有同日财新传媒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50%的正落在荣枯分界线,较7月回落0.6分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未能延续增长趋势。截然相反的走势,意味着财新与国家统计局连续第二个月出现PMI数据之争。此前财信传媒公布的7月制造业PMI为50.6%,也与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布的49.9%相去甚远。
而出现数据打架的根源,在于双方统计样本的差异。据了解,国家统计局PMI指数调查企业有3000多家,问卷回收率可达90%,但调查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大,国企、央企占据相当比例。相较而言,财新PMI调查企业总数在500家左右,且多数是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小型企业。由此可见,财信PMI的回落,证实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依旧经营惨淡。
这一点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也得到了体现。8月我国大型企业PMI为51.8%,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4%,虽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收缩区间。
有分析指出,由于市场需求低迷、回报率低等原因,今年以来民间投资持续滑坡,作为民资主要流向的中小企业经营低迷在意料之中。而这类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工业品价格仍处于低迷状态,市场销售情况恶化,此外,税费负担重、融资成本高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未得到根本解决,价格、市场、成本等方面都不利于经济景气程度的回温。
“大型的国有企业受政策性因素影响最深,随着前期的一些稳增长措施开始发挥效应,效益自然就会回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但中小企业近期出现了财务困局,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外需疲软带给外向型企业的压力持续上扬,可以说短期筑底无望。”
出口、投资下行仍是隐忧
单月数据的回温显然并不足以改变不少分析人士的审慎态度。赵庆河表示,当前工业生产中仍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制造业进出口回升动力仍显不足,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持续位于收缩区间,而感觉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持续超过四成。另一方面,劳动力和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有所增加,企业降成本的难度依然较大。”
制造业出口的疲软,与企业自身科技含量不足也有一定关联。中国质量协会昨日发布的《2015年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183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能将新技术有效商品化,甚至只有2.8%的企业能做出国际领先产品。
陈及也直言,我国当前面临的高库存难题,相当一部分都出现在国企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政府大包大办的体制若不能根除,工业难见本质改观,“单月数据大幅回暖,与季节性变化、成本因素关系密切,带有较强偶然性,不能成为工业走势的风向标,更不能成为盲目乐观的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工业生产主要注资力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近半年出现了增速断崖式下滑。业内普遍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放眼第四季度,工业形势总体难见起色,或继续呈现胶着状态,政策仍需保持宽松以积极应对。
“新技术、新产品等市场复苏的主要动力尚未出现,但经济下行也未遭遇更多打压因素”,陈及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因而总体看,未来几个月工业运行仍将维持盘整态势,间或出现细微波动,PMI涨幅将基本保持在当前水平。
他同时提醒,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虽然为去产能陆续出台了林林总总的刺激政策,但却养成了企业的惰性,导致大量僵尸企业依旧不愿离场。“实际上近期落地的部分政策实际并不完全利于工业回暖,例如日前出台的《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明确将在集团管控、购销管理等九个方面加强对国企投资的监管,并将终身追责,这将一定程度捆绑住国企手脚,导致市场投资意愿再降。”
对此,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陈中涛表示,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应着重培育带性强的新主导产业,从而为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活力。但刘元春的态度很谨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小,想要撬动整个实体经济有一定难度,当前迫在眉睫的仍是稳增长,若不能解决短期问题,供给侧改革这样的中期定位也无从谈起。”
北京商报记者肖玮 张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