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迷已久的工业生产,在近期明显回暖,由此也引发了业界关于工业领域“通缩期”是否结束的争论。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 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235.9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6月加快0.7个百分点,而这也是工业利润涨幅连续三月收窄后的首次回温。对此,乐观者判断工业通缩已明显缓解,谨慎者却认为工业生产依旧艰难,不过双方均强调,未来稳增长的重心,将继续落在去库存、降成本及简政放权。

工业利润回暖明显
所谓工业通缩,即指因工业领域产能严重过剩,工业产成品价格持续下挫,从而导致工业企业利润滑坡。根据最新数据,在列入统计的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个持平、10个减少。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3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由同期盈利转为亏损。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表示,去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9%,比去年6月降幅扩大2.6个百分点,今年7月工业利润涨幅的扩大,与同期基数较低有很大关关联。此外,受国际市场变化及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因素影响,近期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加上去年同期利润偏低,钢铁等行业利润明显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受去年同期汽车市场低迷、利润基数偏低,及今年7月部分大企业销售费用大幅减少等影响,7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9%,而6月的数据则是同比下降4%。据了解,去年全国汽车产业持续低迷,全年汽车产量为2450.33万辆,仅同比上涨3.25%,因各类缺陷召回的汽车数量却创历年之最。可以预见,向好的企业利润数据将极大提振汽车市场信心。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利润走势几经波折。刚开年就迅速摆脱去年底2.3个百分点的跌幅颓势,并在1-3月攀升至7.4%的涨幅高位,却在之后经历一波涨幅三连降,直至7月才站稳脚跟。而针对近期工业经济的表现,业内观点出现了分歧,乐观者乐见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并判断工业通缩明显缓解;谨慎者却直言市场需求并未改善,工业生产依旧艰难。
正方:通缩压力缓解
“实际上,从近期PPI延续回升态势就能看出,工业通缩压力已有所减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一是国内工业上游的资源能源等输入端价格回升,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业价格环比都有上升,工业品通缩压力逐步减小;二是大量稳增长政策陆续落地,下游市场需求改善明显,带动PPI企稳”。此外,此前多地频发灾害天气,赈灾需求可能会使基建投资力度加大,支撑PPI短期进一步改善。
预测较乐观的还有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他认为,除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外,工业企业利润的加快,还得益于中央政策在去产能、降成本方面起到的正面作用。例如经过持续去产能攻坚后,此前利润下滑明显的煤炭,钢铁等行业,均开始回暖。“过去企业利润下滑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务费用高企严重挤压利润水平,而今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无论是债券,还是其他融资品种成本都明显下降,这就给企业利润留出了一定空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持续几年的所谓“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已经或者正在得到明显缓解,“如果工业向好趋势持续,将有效促进未来的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这对整个实体经济企稳回升、保持平稳运行,改变以往较大规模的回落,应该是个积极作用。”
反方:需求未改善 工业仍艰难
不过,单月数据的回温并不足以改变不少分析人士的审慎态度。本月4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和215元,这是半个月内的第二次下调,且力度更大。实际上,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滑坡,已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更有可能带动刚见起色的全部大宗商品价格掉头下跌。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国际经济仍未走出困境,下半年国内工业领域依旧存在通缩的可能。
“我国当前面临的高库存难题,相当一部分都出现在国企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政府大包大办的体制若不能根除,工业难见本质改观”,首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工业利润短期小幅上扬,与季节性变化、成本因素关系密切,具较强偶尔性,不能成为工业走势的风向标。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了备受关注的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数据显示,这500家企业去年的营收总额达59.46万亿元,相较上一年度下降0.07%,而这也是为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发布15年来首现收入负增长。业内认为,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营收尚不理想,可见中小企业经营更是惨淡,市场需求依旧不振。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企业亏损面增加,实体经济整体形势也未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加剧工业通缩的重要因素”。陈及表示。
去产能、简政放权仍需加码
尽管从近期走势来看,工业生产仍然平稳,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但短期无虞并不代表前景乐观。业内普遍认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工业企业仍将面临压力,政策仍需保持宽松以积极应对。
“下半年工业形式总体难见起色,或继续呈现焦灼状态,”陈及表示,“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虽然为去产能陆续出台了林林总总的刺激政策,但却养成了企业自身化解难题的惰性,导致大量僵尸企业依旧不愿离场。”
陈及进一步指出,近期落地的部分政策实际并不完全利于工业回暖,“例如日前出台的《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明确将在集团管控、购销管理等九个方面加强对国企投资的监管,并将终身追责,这将一定程度捆绑住国企手脚,导致市场投资意愿再降。”
不过王军的态度较为乐观,他直言下半年工业经济的韧性仍能得到展现,去产能、降成本及简政放权力度仍需加码,而最关键的刺激措施,莫过于有效降低企业税负。“由于传导机制不畅通,以及企业对市场前景预期悲观,此前力推的货币政策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实现较大规模减税,从根本上为企业减负,才能真正激活经济。”王军同时提醒,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利润反弹,此前压抑的部分产能或蠢蠢欲动,重新入市,需要予以防范。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张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