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肖玮)当医改正式进入“攻坚期”,分级诊疗这一被认为可以将改革从治标推向治本的模式,成为一大重头戏。上周末,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了北京市等4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石家庄市等266个地级市作为新一轮试点城市,要求各试点地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于9月15日之前印发试点工作方案,并启动试点工作。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年初提出的分级诊疗试点目标中明确,要在七成地市推行,但从名单来看,此次试点扩围到超过九成的地级市,改革速度明显加快。
“在分级诊疗改革从广度和深度不断向前推进时,一些新的模式开始涌现确实会突破原有方式,成为改革的有益探索,”上海交大卫生政策与医务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兆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知提出,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中,应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结推广地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成熟经验,签约服务费用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另外,还要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通过组建医联体,逐步形成责、权、利清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等。
国家卫计委还强调,各试点地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时,家庭医生模式可以参考借鉴上海市,当地在居民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以自愿签约为原则,渐进式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厦门市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组建由专科医师、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团队,以“三师共管”为纽带实现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衔接。
“今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下发通知,决定新增上海、浙江、湖南等7省市试点开展综合医疗改革,加之2015年启动的江苏、安徽、福建和青海4省,共有11个省市试点综合医疗改革。可以说,先试点再对可复制模式推广是医改的新思路,分级诊疗也不例外,”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区医院负责人指出,“但各地情况不同,再加上医疗资源下沉过程中遭遇很多难题,要想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模式并非易事”。
该负责人进一步分析,以家庭医生为例,上海的模式就是让居民除了家庭医生外,还可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体,实现慢性病签约居民可以一次性配到1-2个月药量;患者看病可预约时间、可优先转诊至上一级医院,病人网上约不到的号,在家庭医生这里可以约到等,这些措施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在实施,但有的效果不佳,这跟当地社区医疗条件、医生水平、周边住户素质以及宣传推广力度等都有关系。所以此次试点的270个城市如果能够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模式之外,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版分级诊疗方案,“一城一策”有可能更好地解决分级诊疗难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