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演艺频道

“楷法无欺”—野风堂藏清代馆阁体信札迎春展在京展出

网编:徐磊 2016-01-25

IMG_5519

北京商报讯)1月24日," 楷法无欺"—野风堂藏清代馆阁体信札迎春展在北京车库美术馆ART-more艺术中心隆重开幕, 本次清代馆阁体信札专题收藏和的展览应是国内有史以来首次这种专题性展览,来自学术界、收藏界、金融界等各领域的嘉宾到场,展览现场展出几十件的清代馆阁体小楷为前来观展的嘉宾提供了一次与前人信札的零距离接触。

IMG_5523

ART-more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策展人林妍女士作为展览主持人开场

IMG_5507

展览总策划、策展人谢尚晋先生介绍本次展览

“本次展出的几十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官员的通信包括湖广总督彭祖贤、清内阁中书恽祖贻、清末大臣曾任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清宣统帝师李殿林等官员书札通过展览梳理从他们的通信书札中看出当时官员们之间的关系和友谊,据我所知在国内这种馆阁体专题的学术展应该是首次,馆阁体书法是指用于清代官方文书及科举应试等情况下官方认可的有实用性、规范性的楷书字体,以小楷居多。所以在清代如想通过科举途径当官的读书人这种馆阁体楷书就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古人写信以工楷为尊重,所以在官员之间尤其是下属对上级的书信往来多用馆阁体。其他如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子女对父母等等情况下均用小楷书信,往往多是馆阁体。一些官员书信中虽不乏有幕僚书隶代笔,但并非所谓的“千人一面”,每个书信者所书写的字体也是带有其个人面貌的。通过我们这次展览就能发现这些馆阁体小楷中的不同风格,希望大家能通过书札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并传播出去。”

IMG_5508

学术顾问、青年收藏家王羊羽

“这种清代馆阁体信札专题收藏和的展览应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起码是我第一次看见。通过这次展览使我们需要在当代社会形态下来重新客观地审视和研究馆阁体书法。现在社会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基本褪去,已经是一群书法家们把他当艺术来书写了。伴随着封建科举制度而产生的馆阁体小楷早已随着科举的废除,特别是封建社会的结束而进入历史的尘埃之中了。作为中国信札中特殊的一个小群体----馆阁体信札成为了这一种逝去的“书写文化”的标本,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对野风堂主人这种有先见且极具独特性的专题收藏及对尚晋兄策划此类学术展览也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IMG_5512

学术支持、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赵盼超博士

“馆阁体在当时乃至在现在一直被学术界、书法界褒贬不一。清代洪亮吉《江北诗话》说到:“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今人批评馆阁体缺乏个性,刻板无变化。在我看来若从美学角度而言,参差错落、虚实变化是一种美,如传统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气韵生动,若重复刻板,不灵动等等则是毛病;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均匀对称也是一种美,如团体操、阅兵仪式还有古代宫廷殿堂建筑等等,更多地强调共性和规矩,如果强调每个个体都有个性,我想肯定是一种失败的演示。”

IMG_5513

学术支持、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王乐耕博士

“说到馆阁体书法,它是以实用性为第一,艺术性为第二。如果在这个角度来评价馆阁体书法我想会更加客观些。这种字体在清代以欧阳询“欧体”和赵孟頫“赵体”为基础,楷法森严,必须平正圆匀、墨色浓黑、大小一致、笔笔不苟,写好这种字必须有很深楷书功底和通过相当地专业训练。馆阁体书法因为规矩多了,法度要求高了,自然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少了,这是服务于实用性。在清中期以后,除了常规的圣谕奏折、官场文书、科举应试外,馆阁体小楷在官场书信中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节令应酬信。同时也要感谢ART-more艺术中心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展览能让我们与前人对话,让我感触頗深,希望今后能多多举办这种高水平的学术展览。”

IMG_5503

IMG_5524

IMG_5525

IMG_5526

IMG_5521

IMG_5522

IMG_5520

IMG_5499

IMG_5501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