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中式教育赢了吗

出处: 作者:陶凤 网编:李文 2015-08-21

中式教育“赢”了。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大结局上演反转好戏。在此前激烈的教学冲突、文化碰撞、水土不服之后,中国老师用一场完胜再次证明了中式教育的征服力。

中国老师教的英国学生实验班在数学、自然科学的最终考试成绩完胜,比起英国老师教的那组学生整体成绩高出10%!

高标准严要求的中式教育确实没有不赢的道理。在老师的逼迫下,经历了不断的重复与抄板书之后,英国学生在汉语零基础的背景下,三周后也可以完成一篇描述家庭的短文。这种教育手段虽然体验感糟糕,但白纸黑字的成绩单上,谁也不能不服。

纪律、约束、严格、刻板,这些一再被质疑的中式教育标签用“有效”一下子就回击了所有的质疑。即便是“油盐不进”的英国“熊孩子”,照样被中国老师降服,他们的成绩战胜英国其他班学生的事实也验证了中式教育的优势放之四海而皆准。

一种教育模式的地位如此稳固,别人怎么看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尽管我们很熟悉那些吐槽,比如一天在教室待上12个小时,内心和身体都是崩溃的,还有上课不能喝水,这完全跟年轻人的发育过不去,但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效还是深信不疑。而没干爹的孩子无论是跟国内同学竞争,还是出去跟国际友人拼奖学金,通常还是要靠分数说话。

关于教育模式这件事,受没受过教育的国人都想说两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在线教育;从自己亲身经历到未来孩子规划,其实关于优劣大家早就跟明镜一样,热火朝天的讨论最终还是会殊途同归,因为家长和孩子的选择其实不多,绝大多数还是要走苦读之路,以便在高考独木桥上领先半个身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也离不开严酷的社会现实,即以分数取人虽然不是一种最优选择,但相对公平。

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对中式教育一肚子不满,倘若真把英式教育搬过来,让课堂气氛立马松散,相信家长还是会有怨言,甚至怀疑英国老师是要来亲手毁掉自己或是孩子的人生。彻底移植一种教育模式并不现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另一种教育的优越性和自身的不足,敢于借鉴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正如这部纪录片名字的设问,而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坚强和我们的教育直接挂钩,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积累、智力能力的培养,更关乎人格塑造,功利一点说,这是教育附加给一个人成长的质量。

一场戏剧化的教育媒体实验难免有夸张和设计的成分,但在BBC的显微镜下,中式教育的每一个毛孔都被放大,赢不赢优劣都摆在那。输赢之外,端上一杆秤,认清自己完善自己远比一场完胜来得更有意义。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