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财政部:审慎控制新建PPP项目规模

出处: 作者:王晔君 网编: 2015-04-15

北京商报讯(记者 王晔君)财政部昨日发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明确,审慎控制新建PPP(公共私营合作制)项目规模,防止因项目实施加剧财政收支矛盾。业内认为,PPP模式事实上只是把政府的一些短期债务转化为了长期债务,其实政府的负债规模并没有明显减少,不能期望通过PPP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根据《指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一方面要评估财政支出能力如何,即根据PPP项目预算支出责任,评估PPP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年度财政支出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平衡不同行业和领域的PPP项目,防止过于集中于某一行业和领域。

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合作关系的模式,PPP被视为化解地方政府债风险、减轻财政压力的重要手段。2014年以来,在加强地方债管理严防风险的同时,中国加快了推广应用PPP模式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步伐。财政部已经成立了PPP中心,并公布了关于如何订立PPP项目合同的操作说明。

一位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PPP模式事实上只是把政府的一些短期债务转化为了长期债务,其实政府的负债规模并没有明显减少。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务项目都合适PPP项目,比如公路、水、电等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并不一定适合采用PPP,比较社会资本是趋利性的。

此外,一些没有盈利能力的项目,就算采取PPP模式,也不会有社会资本愿意进来,无利可图。“就算一些有盈利能力、现金流的项目,可以采取PPP模式,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要采用这种模式,还有短期效益、长期效益考虑等等,虽然PPP模式看上去很好,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很复杂,未来效果如何还很难说。”

《指引》还明确,鼓励列入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名单的高风险地区,采取PPP模式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同时,审慎控制新建PPP项目规模,防止因项目实施加剧财政收支矛盾。

清华大学教授王守清此前也表示,不能期望通过PPP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国际上PPP应用比较成熟的国家里,公共产品采用PPP的比例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仅占15%-25%。这个比例对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和将来的资金缺口作用有限,千万不能全国各地一窝蜂上PPP。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