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好多本来严肃的事情,纷纷变成儿戏,让公众觉得很费解。一个社会的发展,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相互支撑,一个都不能少。“儿戏”太多,意味着底线的失控。而守不住底线,也意味着我们守不住现有的成果。
最著名的“儿戏”,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讷河监狱事件。一名服刑人员,在里面玩着手机,还利用微信骗财又骗色。现实往往是最有想像力的,监狱也可以如此混乱。继而,随着媒体的不断挖掘,讷河监狱的不堪往事一一被打捞出来,供人们凭吊。一句话,这是一所管理已塌方的监狱。
监狱这种地方,代表着森严的秩序和法律的意志,是最容不得胡来的治所。监狱如果开成了PARTY,成为狱警与囚犯“私相授受”的法外之地,法律如何被信仰,司法如何被信服。猫是猫,鼠是鼠,猫鼠怎能一家亲?
另一个“儿戏”发生在高校,同样是被认为在公平上最不容有失的地方。可是,湖南大学就让这“儿戏”发生了,它于日前被曝出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不少学生“颇有来头”。在舆论持续的关注之下,湖南大学最终撤销同意17名研究生转学的决定,事后一干人等被问责。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理应追求名节,爱惜羽毛,为国家培养人才。可是,“泛行政化”的痼疾一直未得到解决,“黑箱操作”的腐败愈演愈烈。据媒体采访一位高校管理者,“湖南大学被曝光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太大,涉及人员太多”。不是因为灰色玩法,而是因为灰色玩法玩大了。原来“儿戏”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此前一直“不足为外人道也”。
党纪国法,不是儿戏。把党纪国法当成儿戏的公务人员,是吃着党纪国法的饭,砸着党纪国法的锅。历史上,治国首先治吏,就在于吏治的塌方,将导致基层的失控和整个社会的溃败。把寻租腐败当成常例陋规,把依法治国当做儿戏家常,哪怕丁点权力,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用于自肥,这样的行为,岂能容于当下?
“儿戏”的背后,是制度的松弛,是旧有的体制及人员无法应对新常态的冲击,仍在套用旧思维来“画葫芦”。他们不是积极地去迎合法治要求,而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改革的红利,如果不能突破旧体制和旧思维,损耗便是惊人的。
我们的底线思维,不是守住现有的底线,而是应该把底线大幅地向上提升。“八项规定”虽然相比之前底线大大提高,却算不得是一条高标准。即使这样,在“八项规定”的这三年高压时间,仍时不时要面临官僚阶层的花招、不满和反弹。底线之争,争的就是这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底线越高,社会溃败的风险就越低,我们的发展成果就愈加坚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