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洋垃圾的生意该怎么做

作者:韩哲 2015-01-05

曾因《垃圾围城》纪录片引发关注的摄影师王久良,历时三年又推出新作《塑料王国》。根据该纪录片的披露,各国废旧塑料进口到中国后,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了部分地方环境严重污染的现实。

对于“世界垃圾场”这顶帽子,中国未必乐意。但现实却是一些地方对“垃圾经济”趋之若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量,不是按照规范进口,而是放纵走私,导致环保失守。蝇头小利的背后,是不成比例的环保成本。

洋垃圾涌进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商人愿意出两倍以上的价钱进行回收。他们之所以开出两倍价钱,是因为环保成本隐性化,他们不必为此掏钱,也不必为分拣洋垃圾的人员支付健康成本,后者大多是不识字的农民。这种生意自然是有利可图,但以透支环保和低人权成本为代价的生意,是饮鸩止渴的生意,是权利自戕的生意,是旧常态下的生意。

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话本身没错,但垃圾分拣是有技术门槛的,而不是赤手空拳。分拣有道,垃圾变废为宝,分拣无道,危害无处不在。这个“道”,就是规范和法治。不符合规范的垃圾回收处理,对空气、土壤和水俱造成污染,赚的不是技术钱,而是辛苦钱和血汗钱。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好”的垃圾一般就在本国消化了,有毒有害的垃圾更倾向于出口。事实上,从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垃圾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说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十八大后,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一并成为新常态下的五大建设主题,青山绿水的美丽中国,关乎着中国未来的1/5。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明确,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洋垃圾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洋垃圾的回收必须置于法律框架下,市场用技术说话,而不是用蛮力说话。

无论是洋垃圾还是土垃圾,都可以做成一门环保的生意,但是粗放和污染的老路再也不能走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早已度过了马斯洛需求的生理层次,开始注重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环保不再是花瓶和奢侈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必需品。

环保必须由政府和市场戮力同心,政府需要打造法治环境,透明执法,开放的市场则让环保成为一门生意,再加上公众的觉醒,愿意为环保支付更高的成本,方有找回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可能性。洋垃圾只是我们环保严峻现实的一个切片,没有洋垃圾入关,也有土垃圾围城,重要的是我们究竟愿意为环保支付多大成本,愿意为环保牺牲掉多少投资和就业。如果这一点模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落地有难度。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