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于中国科研而言,这恐怕是一句贴切的话。
昨日,中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在《财经》年会上表示,“中国的科学家总数是世界第一位,美国只有我们的一半,当然我们优秀的科学家、最活跃的科学家没那么多,但总数在那儿了。国际论文的产出比例终于从后面的位置上升到今天的世界第二位,跟GDP一样,发明专利也已经到了世界第二位”。
在此之前,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得分为5819.79分,虽然远远低于美国的19165.25分,但高于德国的4125.92分,因此被认为是“高质量科研产出全球第二”。这个指数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中国老百姓妄自菲薄惯了,竟不习惯中国科研实力已经这么牛了。
也不怪老百姓吐槽,咱们自己的科学家现身吐槽,比如大量论文投稿到CNS(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杂志的缩写)的附属子刊,后者的目的就是为了赚中国科研的钱。比如即使发表在CNS上的论文,也多是为人家的原创成果做些辅助性的注解工作,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科研突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重要科学文献的引用率为4.61%,与美国的14.28%和日本9.04%差距显著。
当然,中国科研经费的审批和投入体制也是饱受诟病。我们的科研投入是不吝钱财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跟我们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类似,靠的是规模制胜。数量是规模的结果。同时,科研经费由科技官员的一支笔来决定,经费申请过程有太多猫腻,这些年科研经费寻租、腐败的大案也是频频出现。科研经费批下来,科研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成果,就没有人关心了。无非是发几篇论文而已,甚至学术造假。
老百姓不懂CNS,但他们能够观察到,中国的汽车生产量全世界第一,但是依然造不出世界认可的自主品牌汽车;中国的大飞机C919呼之欲出,但是发动机等核心配件依然得用人家的;中国制造享有盛名30年之久,尚没有看到一件高科技产品是我们的原创。
别怪人们不敢轻信中国科研的实力。科学家的数量以及论文的数量,不是过硬的证据。数量是可以拼规模拼投入拼出来的,但是质量是拼不出来的,它赖以成长的科研和学术环境如果时候不到,就很难结出成果。水不到,渠难成。
一个多月前,诺贝尔奖一如既往地跟中国科学家无缘。惟一跟中国有关的诺贝尔头条,来自安徽蚌埠一中挂出的标语,“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显然是中国科研的尴尬。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说,100辆马车连起来也比不上一辆火车。在创新这件事上,数量是没有意义的。成批地出现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中国的科研才有底气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