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反垄断要让正反方都说话

作者:韩哲 2014-08-13

反垄断的后院冒了一下烟。昨日,据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昕竹被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解聘,不再担任该咨询组成员,原因是“违反工作纪律”。张昕竹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他被解聘是因为帮外企说话了,“就好比我给死刑犯做了辩护,任何一个案子都有正方和反方,不能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吧”。张昕竹感叹,反垄断执法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走入了死胡同。

现在,我们只是听到了张昕竹在这件事上的说法,反垄断委员会声音的缺席,相当于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在信息极度不透明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一面之词显然是不能妄加评议的。因此,期望在这件事情上,公众和媒体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毕竟,反垄断不是关起门来办案。

反垄断在任何国家都一样,都是利益的博弈。就像这些日子有文章写道,对微软的反垄断,不要到北京找原因,而是应该去华盛顿找原因。当然,这种事讲得太明白,反而显得你傻。所以作者也卖个了萌,说别以为他说的是反制和报复,只有股评师才会什么事都扯上联系。

道理地球人都知道,执法者需要做的无非就是程序公开透明,以及有确凿证据,让外国祥林嫂无话可说。事实上,现在这个阶段的反垄断,只会对执法者有利,而对垄断企业不利。因为多年来中国在反垄断方面的法纪废弛,导致大量的垄断行为呈现显性状态,养成潜规则。须知道,当对潜规则动刀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一抓一个准。

正因为中国的反垄断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才更需要做得专业,不留话柄。让正方和反方都有话可讲,天也塌不下来。即使为外企说话,也是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畏首畏尾反而是不正常。法律保护财产,不保护感情。反垄断要用专业说话,极力避免沾染上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在严丝合缝的程序和公开透明的过程之下,抱怨才不过是矫情。反垄断归根结底是着眼于消费者的利益,是为马铃薯般的消费者代言,因此只要是真正建立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执法,吐槽就只不过是小股现象。

昨日传来消息,作为国内汽车反垄断大案的第一张罚单,一汽-大众奥迪及湖北奥迪经销商涉嫌反垄断的罚单金额已初步确定。针对厂家一汽-大众奥迪的罚金将达到18个亿,湖北11家经销商的罚款金额则从600万到5000多万不等。如果属实,这将是中国反垄断的最大罚单。我们希望,操刀者国家发改委应该就此专门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将此案的来龙去脉和盘端出,并接受媒体的提问。公开反垄断的调查过程,反垄断才会有底气反击那些有色眼镜。反垄断,应该是法治的胜利,而不是权力的胜利。应该是反垄断法的胜利,而不是发改委的胜利。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