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如何纪念邓小平

作者:韩哲 2014-08-12

距离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还有10天。随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对于邓小平的纪念已经扑面而来。

20个月前,十八大闭幕后不足一月,履新总书记的习近平首次出京,奔赴得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在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彼时正是南方谈话20周年,那一年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述,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底稿。极具象征意味的“深圳献花”,让市场对于改革非常期待。

时针拨到2014年,自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施政超过600天,期间整风、反腐和改革成为一个稳定的三角。如果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算起,全面深化改革也已接近300天,劳教废除,二胎松绑,公车改革和户籍改革破冰,国资改革推出各种混合所有制版本,财税改革和不动产登记改革箭已扣弦,依法治国被定调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京津冀一体化和上海自贸区提速,一北一南形成呼应。即使是在稳增长压力比较大的2014年,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一个改革的年份纪念发动改革并再造改革的邓小平,恰如其分。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这在上世纪80年代最为明显。因此改革鼓励地方竞争,鼓励国企搞活,放手特区去闯,都有着比较明显的试验特征。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仍是渐进式改革,但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一锤定音,终结了“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缠斗,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顶层设计,从而为改革打开了制度空间,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亟须改革再一次打开制度空间,释放市场活力。但与此同时,现在的中国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消极抵抗,权力过多地介入到市场之中,导致市场一直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强势的政府更具决定性作用,而背靠权力面向市场,使得国资改革进展有限。即使是目前最为大胆激进的国资改革版本,也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比较远。市场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权力在遇到不可动摇的边界之前不会自动停止脚步。而跟在权力身后的是寻租和裙带,是潜规则和“白手套”,它们是市场的瘟疫。

一方面,改革气势如虹,另一方面,改革进展缓慢,如何打破这一矛盾?只有打开新的改革空间,在新的改革空间里解决老问题。“三农”问题无法依靠农村自己解决,只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消灭”农民来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只能通过新的改革、不断的改革的过程中解决。

我们纪念邓小平,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困境面前我们是向前看,通过改革来突破困境,而不是向后看,选择无视困境。1978年和1992年,在困境面前,邓小平选择改革和向前看。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