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怎么看澳大利亚的狠话?

作者:韩哲 2014-07-14

在上周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欢迎会上,澳大利亚首相阿博特在致辞中说:“虽然我们不赞同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但是对于二战中在悉尼牺牲的日本潜艇兵,澳大利亚敬重他们的技能和对任务的使命感。”之后一天,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更是发表令人瞠目结舌的讲话,表示“澳大利亚勇敢反对中国,以捍卫和平、自由价值观和法治”。她还说,“中国不尊重软弱”。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没招没惹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对中国放狠话?

这不是澳大利亚第一次越界,也不是澳外长第一次越界。去年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后,澳大利亚外长就指责中国的举动“无助于和缓当前地区的紧张局势”。这个事情跟澳大利亚没有直接关联。在去年12月的中澳外交与战略首轮对话中,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当着媒体的面对毕晓普直言,“中国社会各界和中国人民对此深为不满”。据媒体报道,现场的毕晓普有些慌乱。

澳大利亚总理和外长的这番言辞,在自己国内也会有反弹,反对党当久了,说话做事免不了一些在野的遗风。这个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事情,也没有到撕破脸的地步。中国是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有着比较坚实的经济利益。蜜月和不愉快是交错的,陆克文亲华,阿博特亲日,是澳大利亚政治生态自身的摇摆,对此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现实的国家利益为考量,没必要愤青对愤青,掩面而笑的只能是一衣带水的渔翁。

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诉求,也有自己的地缘利益主张,原本就不是为了取悦别的什么国家的感受。但中国的地缘环境实在复杂,陆上海上皆有强国,还有一个宣称跟所有国家都接壤的惟一超级大国。不仅如此,地区中等强国也是一大把,可谓强敌环伺,发展之路步步惊心。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急剧发展,这种摩擦的数量和烈度都会上升,甚至在我们看来是挑衅,将成为中国日后制定内政外交政策的常态环境,也就是国际环境的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里,中国需要处理更多的“狠话”和“阳谋”,最需要的就是沉着冷静,还是要团结大多数,即使不能团结,也要避免将其推到另一边。

最为根本的,还在于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的体量、人口规模和国土规模、被全球化和分工彻底改造的熟练工人、初步成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赋予中国未来无限可能,而且很可能是最好的那种可能。很多问题,假以时日就不再成为问题,上世纪80年代的物价闯关、90年代的国有银行坏账,在当时眉头紧蹙的问题,都在发展中迎刃而解。就好比“三农”问题无法在农村解决,其只能在城镇化中解决,也就是跳出原有的发展框架。新常态的国际问题也是如此,只能在“新”新常态里解决。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