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日前纪念已逝经济学家杨小凯的座谈会上,两位中国经济学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中国经济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一场辩论。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立场是如此的针锋相对,让我们对于复杂的中国经济有了更广维度的观察。
在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中,林毅夫是比较乐观的,他曾指出中国经济未来20年还可以维持8%的增长速度。张维迎则审慎一些,如果划分,自是悲观派。同时,林毅夫对于政府干预是支持的,而且在他的新结构经济学里,明确赋予政府更积极的干预角色;而张维迎则是著名的自由市场派,基本上看不得政府一点点的干预。
在这次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两极观点的交锋感就很强烈。比如,林毅夫认为中国过去36年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说明政府做的大部分是正确的;而张维迎表示对此越来越悲观,他认为现在还很难判断经济改革成功与否,我们随时可能发生倒退,甚至可能摧毁原来取得的成就。
对于政府干预,林毅夫主张,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政府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如果要政府去协调,当然有可能失败,但是没有政府协调更失败。不过,张维迎坚持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政府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得更好。他经常说的一个观点就是,孔子不是政府资助出来的。
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也没有一个经济学派,可以对全部经济现象做出一个不可辩驳的论断。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经济体,更是需要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现象,以及较为接近的本质。我们最有可能犯的错误就是盲人摸象。
林毅夫的乐观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判断,中国经济有着“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大有可为。而且,在过去36年,中国经济取得如此成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政府干预就不能说成一无是处。至少,政府干预做对了大部分的事情,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事情则是改革的对象。张维迎的“悲观”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暴露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共识,掌握大量要素资源的强势政府不可避免地面临浪费、效率低下、寻租和腐败等问题,而对于经济驱动的执着和对法治规范的疏漏,使得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上任重道远。在张维迎们看来,经济的竞争力,不在于要素竞争力,而在于制度竞争力。在这方面,改革还要胆子更大一些,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乐观不是凭空的,悲观也不是杞人忧天的,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复杂之处。迷信市场和迷信政府都是要不得的,真空的市场环境里,无法匹配任何一种原教旨理论的一厢情愿。惟有改革是共同的交集,要相信市场,也明白离不开政府,这是中国改革需要寻找的度。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